
茅津渡
茅津渡位于平陆县城南约4公里处。地形险要,历史悠久,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也是万里黄河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
茅津渡,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三大古渡之中,茅津为最。这是因为,一,茅津渡设渡时间最早,最早可以推到商代。二,茅津渡向来为运城盐运航道,北连运(城)茅(津)公路和太(原)茅(津)公路,南隔黄河与河南三门峡隔河相望,“地当晋豫通衢,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之孔道”,历来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又是“三晋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茅津渡又叫“陕津渡”,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云:“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此为茅津的由来。后因别于茅津村,人们才习称之为“茅津渡”。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据载,茅津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渡口,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伐灭虢国,即由茅津渡河。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郑,晋出奇兵从茅津渡河,以逸待劳,败秦军于崤山。
【历史】
茅津镇同碛口一样,是一个因渡口而兴的大镇。但晋南不同于吕梁山区,从春秋战国时期陶朱猗顿那里就兴盛起来的商业传统,是晋南古老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说蒲州故郡,就是新绛、运城这些后起之秀,一直到民国初年还是北中国非常重要的商埠。运城的盐、晋南的粮食和棉花,都要驴驮马载通过茅津渡口向中原转运。繁忙的渡口转运业务已经使茅津渡的承载能力趋于饱和,而且面对的业务范围又如此广阔,所以,茅津渡没有像碛口那样形成运、销一条龙的大商港。
在1937年之前,茅津古渡是历史上比较稳定的时代,茅津镇作为晋南地区货物转运的枢纽,运城的盐,平陆东山的煤炭,在茅津渡装船,再走陆路散运中原各地。民国初年,陇海铁路只修到河南观音堂一带,山西出晋货物大部分要靠走三门航道外运。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茅津渡口建设。相继建成防浪坝、防冲坝、码头、坡道,种植花草树木,购置大型轮渡。船建造防浪坝530米,防冲坝260米,水泥码头坡道300米。使渡口面貌较前大为改观。两艘钢质大型渡轮,输送往来行人和各种车辆。1993年12月,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后,茅律渡车少人稀。茅津渡风景秀丽,仲夏到秋末时,日落方向与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晚霞红似火,水天共一色,形成“茅津晚霞”迷人景色,令人流连忘返。登游艇击水逐波,更能使人气荡神怡。
茅津渡“旧貌变新颜”,焕发出新的风姿,终日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渡口风景秀丽,激浪江波,水天一色,“茅津晚渡”是平陆古八景之一,现在又成了“黄河一日游”的著名风景区。它西连风陵渡和大禹渡电灌站风景区,向东可达“一坝锁三门,高峡出平湖”的三门峡大坝。正在兴建的“茅津经济开发区”也将给它再添光辉。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茅津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