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人
(1974-----
魏东建, 一九七四年八月十八日出生,山东人,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城市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电视台《财富山东》《齐鲁财富》栏目主编。一直致力于“社会转型与华夏民族‘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间’的架构”课题的研究。个人文集《行走在思想的边缘》被收入“中国青年作家文库”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曾主持编辑学术文论集《泉林晤语》,担任《华夏文坛》等多家报纸刊物编委、特约撰稿、专栏作家。
魏东建第一本文集《行走在思想的边缘》近日被收辑于“中国青年作家文库”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著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华夏民族文化品格与精神空间架构”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间的深远影响入手,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着眼于近几十年来时代与社会的巨变对人们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间的撞击而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及分析。该书就是作者多年来进行这种探索的作品汇集。
(原载 2003-12-07《齐鲁晚报》读书版)
落叶在用失落的眼神看我
——魏东建的写作视点及当代文学意义的评析
●向隽
一个文化发生学的视点:听到看到想到体现到
听歌:重整河山待后生。
听广播:听有故事的人说故事。
如此说来,这两项活动都是调动耳朵的活儿。
那么报刊呢?那么当作家的人呢?我沿着这个思路切换到或者说联系到这么两项,至少有两个可以获取直观的动作,一个是看,一个是写。请原谅我的职业癖,话题一松我的思维的缰绳就总是往影像上使劲儿,因为我喜欢具象的文字,最好是能够刺激我想象出剧情的那种,例如方才看到一篇让我差点笑到要抽筋的手机段子:
大醉而归,一摸手机和贞操都在,睡觉!
仔细品味,这里面有连续的动作,有暗示性别判断推动时间流淌的状态,最高级的是其中抽象与具象兼容,在幽默情调中呈现出可以演绎一段故事的突出的内在表情,让读者快乐地消费这段文字中显示出的那种带着内心隐秘带着心态变化的特定或者唯一的影像感。
我提到上述事项,是因为看到近来总有所谓写作界的专业人士在宣讲什么散文的成熟或者定型问题,我看了不以为然:所谓散文有夸饰写作的成熟或者定型的必要吗?大可不必!其一,缺乏自由鲜活的体验,文字无法飞翔,包括诗歌都是这样。其二,写作本来就是话语体系对于千变万化的生存传记,那么写作也应该允许保持自主书写的权利,只要能够独立呈现个体体验表达生存感受,爱怎么写就怎么写,那样的语言才会活泛起来响亮起来个性起来。话语的传记应该是具有独立意志品质的文学。
以上表述,缘于我对山东优秀作家魏东建作品的分析,因为我从他的写作看到了文字表现的张力,如下诗句就是他的精彩之处:
夜竟然是四十八小时
我守着咖啡
咖啡凉了
(《现在都市的秋水佳人》)
在这里我品出了丰富的诗意,情绪的起伏,孤独的人在时间中的造型,我甚至看到了咖啡之外的活跃时光。佳人何在?佳人在都市的场景中究竟是什么样?佳人如何使我陷入孤独?这是在魏东建对他的一段经历咀嚼玩味之后,出手几笔便给话语的空间留出了十分,你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人们常常愚蠢地争执什么叫文化?其实人性的发现和人性之美的凸现,正是文化的穿行,这样一首诗歌的诞生,就说明了文化的发生过程,不是死气的典章背诵,而来自当下写作主体的独特把握。
在诗歌《幸福的活成彼此的孩子》里,我愉快地读到这样的佳句:
我们老了
头发白了
由于爱
我们活成了幸福的孩子
……
我们和世界一起
蹒跚学步
笨拙的奔跑
尽情的滚爬
(《幸福的活成彼此的孩子》)
不需要再列举了是吗?!诗意的形象就这样在魏东建的笔下自然、生动起来。
细读文本你会看到,客体来自写作主体的积极反应,经过纷繁多变的感官触摸,还要回到魏东建自己的内心烛照,这些思考,我们还会在他发表于《山东文学》、美国《新大陆》等中外文学刊物的诗篇中清晰地感受到。
一个饱含文化情怀的表达视点:一片真情的关心到深度表达
这是一个网络文字游戏泛滥的时代,浏览之后你会发现文化情怀的稀薄或者缺失。于是,今天的写作需要更真诚的态度,例如对待历史对待普通百姓对待弥漫街市的消费时流,都需要站在时代的一个支点去说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玩弄花样地作文字游戏。作家魏东建的文化态度是鲜明的,热爱并且关注家园的发展去向,这是来自他本色的文化情怀的细心坚守。
他本职是一个走南闯北的电视人,这个工作性质使他有较大的便利寻访中国山川名胜乃至大野乡村,他没有浪费自己的游历资源,勤奋的工作之余,他几乎把业余时间留给了他深爱的写作,洋洋洒洒写下了百万字的诗篇和散文,读他的这些作品,我体察到一腔火热而智性的情愫。
游记是自古有之的文体,有些游记不过是实景的文字转换,毫无体察意义,魏东建也写了不少游记,却有着他的诚挚体温:
“抬头,望树,枝瘦叶疏,仅有三二红果,枝头立了,执著的痴待我的到来,摘下送进口中,是难耐的酸。屋中走出一彩衣少妇,手捧红果,尽力的恭让,执著得让人难以推却。满口的酸,泪也出来了,我想“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淳朴的风土人情中透出了‘儒家圣贤’和‘梁山好汉’的相通之处,这原是一体难分的,可是传达到今天却成了难耐的酸。”(《圣源寻圣》)
古代的文化之风吹过,结下了村妇手中的红果,魏东建居然品出了“难耐的酸”,这是从具体细节品尝出的抽象感受,源头的古风依然,而今那粒粒红果传达着莫名的滋味。
当代人的不幸是缺少田园诗意的滋养,在嚣张的城市中迷失于营营生计的侵蚀,人们往往心存倦怠。所以假日的旅途上,城市人会浩浩荡荡地出行,走向亲近山山水水之旅,走向鸡鸭虫鸣之野。还有比乡村的记忆再温馨的吗?
“少时是听着大点爷与光顺大爹啦着不同版本的“二十四孝”的老话长大的。一合眼,耳边便可听到咿呀的唱声在凄婉的曲调中起起落落,及那句“母在一人单,母去三子寒”的话。脑海中便可见芦花飘漫天飞舞。”(《芦花飞处古贤笑》)
读到这样的讲述,我真的为东建庆幸,因为他拥有这样迷人的记忆,并且善于打开在白纸的格子上,所以他的文字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那么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余光中先生在谈散文时曾经这样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散文的知性与感性》)我理解,现当代文明快速掘进的好处已经把人类宠坏在物质发达的萎缩的筐式窘境,近视的物欲又隔离了善意的人性,极致的说法就是宁肯亲近宠物也不把人当人看,而伪装术的盛行也导致了文学乃至艺术的变异,辨别人间真味的文学任务愈加迫切起来。这一点,作为诗人的魏东建也有智性地抒发,在《一株冬日开花的树》中,他写到:
冻结与冷藏
是流行的保鲜术
连泪水与笑容也有了包装的成分
真切的只是我
心底的花开始生长开来
任由它遭遇体外的寒流
我只能
面对真情背对你
立成一株冬日开花的树
是的,不仅是人类呼唤真情,文学也要再张去伪存真的大旗,拿出真诚面对的气概,关注恶化的生存环境,关注一草一木之与人类自己的心灵感应,而不是伤害甚至毁灭性的没落。对于当代文学对于人,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话语在完成文学的使命时,也是话语对人本的构筑方式,因为话语的传记正是一个属于人性时间的质感表述或者记录,我选择魏东建这样一句诗做本文的标题:“落叶在用失落的眼神看我”,正是对当代写作意义的另一种意义强调。
(向隽当代文艺批评家央视导演)
2008-10-16 02:30-07:20
魏东建:文学之路上的夸父
文:李秀芹
感谢网络,让我有幸“认识”了魏东建。
也许因为学习绘画和美术史,又来自农村的缘故,第一次走进魏东建的博客时,打动我的是一张照片,他在挥着镰刀收割麦子,腰里系着草腰子(用来捆麦子的绳子),深蓝色的裤子,灰色的衬衫,农村常见的遮阳帽,九十度的弯腰,近乎顶礼膜拜,时间凝固在那一瞬,使我想起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米勒的作品《拾麦穗》、想起了《晚钟》。只有热爱土地,热爱生命的人,才会与大地母亲有如此亲密的接触,有如此亲切的交谈。在这样的画面之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任何描述都是无力的。
翻看着魏东建的每一篇文章,聆听着一个心灵的声音,内心一阵阵涌起莫名的感动。
在王朝搜索,原来魏东建是一个“名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城市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电视台《财富山东》栏目主编。一直致力于“社会转型与华夏民族‘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间’的架构”课题的研究。其个人文集《行走在思想的边缘》被收入“中国青年作家文库”,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曾经主持编辑学术文论集《泉林晤语》,担任《华夏文坛》等多家刊物编委、特约撰稿、专栏作家。
没有见过魏东建,“名人”的这些头衔和荣誉其实只是一个个冰冷的符号,通过文字感知到的魏东建,却是一个滚烫烫的,实实在在的,有情有义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象魏东建这样,能以自己的真性情面对大众,敢于说话,敢于说实话的人不多了。
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魏东建也不例外,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也正是他的多面,全方位折射着他做人的品格。
衣带渐宽终不悔
魏东建,孔孟之乡的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汉子,有着坚韧的毅力和永不停息的步伐。
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魏东建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
济阳县,王河村,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庄,是魏东建出生的地方,养育他长大的地方,也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初一下学期,魏东建因为贫血,被迫休学一年。这一年里,他读了好多“杂书”,《红楼梦》就是在那时成为他的至爱,至今不变。周围五里八村的,没有人不知道王河村有个爱读书的孩子。读了路遥的小说以后,他拿起了铅笔头,开始了第一部小说的创作,用去了他的三个练习本。写作,对于他来说,成为了无需翅膀的快乐飞翔。再次返校后,魏东建直接跟了原来的班级,初中毕业后,魏东建考取了济阳县职业中专学习园艺专业。在读书的同时,魏东建在职业中专创办了“萌生”文学社,还参加了省作家协会与省委党校联合主办的作家班,并且以优异的成绩结业。毕业后,魏东建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带着对文学的梦想,到了济阳县文联工作,他终于有了一张自己的书桌。
现实是残酷的,没有经济基础保障的县文联解体了,魏东建把自己文学梦想打包,去家乡的山东三塑集团生产基地车间做民工,一边是忙碌的劳作,一边还要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偶尔在厂报发表一些通讯文章。也是在三塑的日子,魏东建结婚了,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继续快乐的工作着,写作着。但是事故从天而降,他的胳膊受伤,魏东建不得不回到王河村治疗。痊愈后的魏东建,带着妻子,来到济南打工,妻子在济南练摊,而他,干过保险,做过推销,有时候还要帮妻子守摊···“与都市相遇后/他发现/他拥有的一切都不能给他勇气与力量/他只能怯生生的问这都市/有零活没/都市看着他瑟瑟发抖的样子/说/这是个暖冬啊”,这是一首无奈的诗,这是一支心酸的歌。
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就是这样的环境,就是这样的生存条件,写作仍然是他不变的梦想,他始终不肯停止文学之路上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潜能和智慧,但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却需要机缘。自古以来,有许多聪明的人困顿终生,有许多勤奋的人一事无成,所缺的,往往就是机遇。魏东建,在做企业民工时,幸运的被调去做企业报纸的总编,2004年有机会去了济南市电视台做经济新闻记者,2005年被有关领导借调到济南市国资委分管对外宣传,后来到山东电视台任《财富山东》栏目主编。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魏东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他的视野随之日见开阔,认识更加深刻,他的思想更加深邃,从文学到文化,到社会政治经济理论,他的知识结构越来越合理完善。他的作品,成为他精神思想的外化。
读魏东建的作品,打动心灵的,不仅仅是那些灵性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斥的,更有麦穗般的金黄色彩,山东高桩馒头香甜的味道,亲切的泥土的气息···
至真、至善、至美、至纯,是那么自然的交汇在一起,不论是散文、诗歌、,还是杂文、小说,都让人回味无穷,感受到的,不是一件事情,或者一种感情,而是一种大巧,一种大美,只有用一颗心去阅读那些文字,才能领略它的魅力所在。
一介书生,不文弱!
魏东建是一介书生,但是他并不文弱。他用一支笔做武器,揭露社会蛀虫,抨击社会黑暗,呼吁文化的复兴。
读书作文何以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古人留下来的几千年的文化,魏东建有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体悟,更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孔子故乡走来的魏东建,有着儒家的入世精神,有着清刚的灵魂,他努力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一切,尽管他也看透了尘世的浮躁与虚无,还是努力的行走着,并力图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改变一些现实的黑暗。
有第一流的人品,才会有第一流的文字。为了一个无亲无故,教书育人三十多年而含冤受辱的校长“田冰”,魏东建去做卧底记者,南下北上的为田冰伸冤,并且将四个多月的调查形成三万多字的调查文稿——《田冰:圣人门前的当代“孟母”>>,其中凝聚了魏东建多少心血和汗水,无法统计,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魏东建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感,更是他做人的正义感。北京济宁来回的奔波,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么简单,靠得不是心血来潮,是那份对人,对社会的期望,靠的是魏东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社会正义与良知回归的渴望。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魏东建的笔,是他战斗的武器,笔下的文字,有着极强的杀伤力,尖锐、犀利,有时候甚至很刻薄。“我们再关注一下先锋文艺家们的日常生活现状,我们会发现先锋文艺家们用作品创作完成了‘审丑’,可是他们又用其在世俗物欲面前的行为本身完成了‘逐丑’。”(《丰满感兴学的阴性主题——读王洪岳专著<审美的悖反:先锋文艺新论>》)尤其是《说装猫变狗》,表面上骂了一番市井无赖之徒,由此及彼,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不乏此种嘴脸,直把那些个仗势横行、追名逐利的人骂了个痛快淋漓。这个骂,却又充满了幽默调侃的笔调,是魏东建的百变万花筒中绚丽的一抹色彩,《猪八戒的时运》,笔调轻松诙谐,当今社会的一部分擅于钻营讨好的投机分子形象便跃然纸上,让我们在笑声里带上一抹辛酸:什么年代啊?读书人难道只有一声长叹了!
古希腊神庙上刻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现实生活中,偏偏有很多人,根本不认识自己。特钦佩魏东建骂人的胆量以及艺术,“对,‘人民跟前当孙子,孙子吃香’他干笑着,撒开紧握的手,匆匆离去,我问协会的人,著名诗人叫什么名字?”这不是骂人致死都不偿命吗?什么是著名,原来不知道自己是张三还是李四,不知道自己有半斤还是八两的人,就是著名,原来他们都是孙子。
人生天地间,犹如“白驹之过隙”,瞬间即逝,尘世间的人,大多忙忙碌碌,奔赴自己的目标,唯恐自己晚一步被别人抢了先。争不到的心怀沮丧,争到的又怕被别人再抢去,每天患得患失。尘世间也是一个功利的世界,每一样东西都按照可用的程度被观看,被估价,谁还会真正关心文化?魏东建,却一直坚持着文化复兴的观念。
“文化是民族性的沉淀。那么什么是文化复兴呢?文化复兴的根本是文化观的树立,其实文化复兴的根本没有正确的文化观,文艺的复兴只是口号,文化没有行与不行之分,关键是文化观,文化观关键是其主流确认与包容性。复兴的基础是文化观,也就是什么是适合现代中国的文化观,以正确的文化观为范,继承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借鉴学习国际先进文化二者的融合成为中国新文化。”
观察细致与写作深刻很重要,这是文人作文的关键,魏东建的理想在于致力于“华夏民族文化品格与精神空间架构”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间的深远影响入手,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着眼于近几十年来时代与社会的巨变对人们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间的撞击而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及分析。作为一个青年作家,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世间有许多美景,明月清风无时不在,可是有几个人能精心观赏?世间有如许纶音,翠柳黄鹂碧霄鹤鸣,可是有几个人去侧耳谛听?魏东建极力推崇的文化复兴,又会有多少人去身体力行呢?我只有从心底里祈愿,愿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共建和谐社会。
侠肝义胆,亦有万丈柔情
揭露社会蛀虫,抨击社会黑暗,呼吁文化复兴的战士魏东建,才华横溢的魏东建,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内心自然也有他柔软的一面,那就是他至真、至纯的情感,在他看来,“情是生命中最沉的重量。”
魏东建的文字,一丝也没有让人惊艳的脂粉、口红,所以不会有色彩剥落和褪色的可怕面目,它们是真实的,是魏东建精神思想的外化,甚至是赤裸裸的灵魂再现: “人总是要忘记一些/总是难以忘记的人和事/并且铭刻在心里/反刍”“柔弱无骨/放手/手在心中/于是/从眉头到心头”,有一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款款而来,诗人的心,反刍着柔荑一样的那双手,会是一个如何美丽的红颜啊,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我行走的执着,因了你,我心灵的伴侣。因为你我的距离简化为几个有序的数字的今天,每当你急急的声音在我按下的几个数字后面飘来‘你有什么事?’我流泪的心,总会打湿情感。我有什么事,我反问自己。”“让情感在行走中沉淀,在彼此远离中将世俗名利稀出,升华成墨写的文字,定格在朴素洁净的信笺上,收寄在彼此的心底。我行走是为了守候,为了守候真情。”“心底的花开始生长开来/由于我见到你/任由它遭遇体外的寒流/我只能/面对真情背对你/立成一株冬日开花的树” “象把你的号码从手机中删除一样,你把我抹去” “风瘦了,泪胖了”。
也许因为我是女人的缘故,娓娓叙来的诗句,在我看来隐含着撕心裂肺的爱,痛彻心扉的情。不知道魏东建写这些诗的背景是什么,但是言为心声,肯定是他心境的流露。“面对真情背对你”,心中有不忍离去的无奈,又有无法割舍的真情,为了守候这一份真情,也只有行走,背负着熟悉的号码,情感在行走中也沉淀了。被这一份男人的真情所感动,读着诗句,也分享那串数字后面的幸福。于是,我流下了胖胖的泪珠。
还有那条美丽的《红鱼儿》,我不是魏东建,所以不能懂得红鱼儿,但是能感觉到一份唯美的爱渗透在文字里,亦真亦幻,一种勾魂摄魄的纯真感情,不经意地流淌在字里行间。
诗句有长短,但是感情的真挚无法丈量,感情的美丽无法描述,魏东建,一个热血男儿,在独自品味着感情的馨香、感情的无奈。
读一读融入了万丈柔情的文字,心中充满了文章引用自: 善意和爱心,会坦然的接受以真相处,以爱相对,“化为一株梅,素素香气,漫溢天地四季,小我全失,静对了寂。对了就是一切,一切只求对了。”“你我是冷雨中的两只麻雀/湿淋淋的翅膀/凝重了我们的飞翔/陌生的世界/彼此用心取暖/流泪的眼睛眺望着远方的天空”。
麦田守望者,痴痴故园情
艺术是怀乡者的歌,故园永远是诗人心中的圣殿,在魏东建的诗文里,萦绕在心头的总是父老乡亲,总是村庄、土地、麦田,“我不是诗人,便不象诗人般与麦田守望。我是一颗土粒,在都市漂泊游荡。”“我有湿润与身上的麦香”“我”是“灵犀相通的麦子与农人的默契辉煌。”每每读到这样的诗句,老实本分的父亲,勤劳善良的母亲,麻利爽直的姐姐,如在眼前,仿佛有大典爷爷那止渴的“老腔”在耳畔回响,彷佛可以闻到大典奶奶饭碗里的香气,彷佛看到含泪的魏东建咬一口那烤的焦黄的高桩馒头,却激动的哽咽着无法下咽···所以他带着墨镜出门,让泪水肆无忌惮,在雨中放声大吼。作为一个读者,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是多么渴望能够跑到雨中,对着天空大喊,喊出心里的一切。魏东建的诗句,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感情表露,更是热爱家乡,热爱土地的所有大地之子的心声。
他用一颗赤子之心,感恩着养育我们的土地,歌颂着土地上的生命。“虽然明年的炎夏现在想来是遥远的另一个世界,但是到那时麦子金灿灿的收获是她现在隐忍的信念,于是我弓着近乎九十度礼仪对待麦子表达我的敬意,这便成了同行女子眼中难耐的不堪,她的不屑挂在冷艳的脸上,轻蔑与卑微杀不死人,坚忍却是生存的力量,我不敢停留我的脚步,虽然这幅情致使我遗憾,但是无论你喜欢还是憎恨,我们总要走过,也无论留恋还是逃避,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包括我们自己。”淳朴真挚的感情感染着读者,但愿那同行的冷艳女子,也能从精神的麻痹中苏醒过来。
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生命对环境的爱护,更是难能可贵,魏东建看到了“村边的河沟里不多的水,黄里泛黑,两边是五颜六色的方便袋和白色的泡沫塑料,象一件行为艺术品,铺陈开来。”而他只能无奈的“仰望没有神和上帝的天空,无助的问:谁来救救我们?”
魏东建,也是一个吃饭喝水的平常人。《白菜炖豆腐》平民的生活、平民的乐趣,一个生活在世俗中的男人,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融融的画面,热气腾腾,脸上仿佛有细密的汗珠,也许会有一杯老酒吧?生活的真实,真实的生活,心里涌起一份对生活的感恩,“我是幸运的,因为机缘得遇这么好的父母家人、朋友以及那么的陌路成为知己,宽容我的自大、执着甚至偏执。但是我的真诚,希望我的生命实现我的宏愿,用我的精力和灵魂的消亡,让世界的万物和美、顺畅起来,世人与万物的向善付出结出善果!双手合十!!!”一个男人内心流淌的真挚话语,是他对父母亲人的感情,也是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更是他的爱心与性灵的约会。
心里有花开,涌起那第一瓣
叔本华曾经说过:“质朴、无华的文体尤其属于高人一筹、充分感受自身优势并因此充满自信的思想者。”魏东建,就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思想者。
社会生活的复杂,人似乎总与黑暗中的不明力量在斗争,随波逐流的庸俗,随性占有的贪欲,人云亦云的附属···但是只要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无欲则刚,有情则柔,何以刚柔相济。抿嘴想笑,却发现无人拈花。所以决定送自己一支花。那送什么花呢?玫瑰属于情人;百合属于恋人;属于我的只有莲花,手持莲花,脸上泛起如莲的喜悦。”一种脱略凡尘的高翦远逸呈现在我们面前,一种禅的境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自性,真正的自我,回到了精神的家园,只有到达这样的境界,才能把握机会,成就自己,生活才会更精彩。魏东建,似乎已经成就了自己,所以他有着丝丝自恋、自惜的情感,但是拈花与微笑,其洒脱和飘逸后面,有着他曾经的奋斗,甚至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苦楚。这是真正的清静与天真,不是与红尘隔离,而是如莲一般,虽深深地扎根在污泥之中,却能捧出一朵纤尘不染、晶莹剔透、清香四溢的花。
捧一杯清茶,阅读魏东建的文字,神情便会越发安静,仿佛自己是在北方春日暖暖的阳光下,坐在山村的家门晒太阳,一直晒到心里去,于是就有了《寒冬里的诗意》:“当黑夜在寒冬的教唆下/挤占白昼的时候/光和热便化作雪花/铺天盖地而来/絮被保暖/将沉睡的希望/焐出绿芽/做那通体翠绿满眼明媚的梦/雪上行人猫着腰/偷听/希望睡梦里的笑声”。 雪的精神,清的灵魂,在诗的灵囿中荡漾。一片纯净的世界,白色的雪花,翠绿的希望之芽,还有一串迷人的笑声,彷佛不是在读诗,而是行走在咯吱吱的雪地上。雪的干净似乎在洗涤着我们的心灵,雪的冷寂,又和这个充满戏剧般喧嚣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们忘记尘世的浮躁,获得心灵的安宁。而在我们的梦里,却有一片充满希望的春天在微笑。魏东建诗意的美,不是字词的有韵律的堆砌,而是他幽深的生命体验,是他情感的外化,明净、空灵中饱含对生活的热爱,充满生活的激情,只待冰雪消融。
清刘熙载说:“诗善醉,文善醒”,醉醉的《烟雨江南印象》:“久储的思念/酿成柔情的烟雨/心在江南行走/如砚台里的墨/渐浓渐淡/加饭酒/霉干菜/小桥流水/粉墙乌瓦/修竹临风/芭蕉逢雨/没有酒/我醉在江南”。软绵绵的短短的一首小诗,包涵了无限的醉意:“如砚台里的墨,渐浓渐淡”,这样的心情,读者也只有凭借心灵才能感悟;那烟雨,也是思念酿成的美酒。诗是无形画,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送给我们一幅传统的水墨画,如王维亲笔一般,似有若无,似淡若浓,空灵之至,飘渺之至。迷醉间,有一翩翩少年徜徉在石缝间长满青苔的江南小路,一裘白色长衫,手拿折扇,无需雨伞···或许人的生命,蛰伏的东西本来就很多,在这一刻,美,便突然从诗句中洋溢开来,变成一种悠长的回味。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多喜欢饮茶,皆因为茶的那份清逸,那份宁静与悠然。魏东建,一个新时代的书生,胸中也滚动着清气洁韵:“在玻璃杯子底放几粒绿茶,将水慢慢倾入,香茶的精灵,翻滚于水中,慢慢舒展开来,将自己的绿在水中荡开,淡淡的,心被一种莫名的激动充满。”读这样的美文,似乎有缕缕清韵盈盈飘出,有丝丝清香缭绕室内,清新雅净之至,淡尽了人世的尘滓,淡尽了世俗的风烟,有的,只是那份淡然的情怀,生命原初的感动,还有人间如茶般至纯的温情。文章引用自:
“情教”?!不如“青椒”!
人世间充满了太多的不如意、不顺心,人们就会去相信渺不可及的宗教境界,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宗教呢,又必须转向于道德,立基于道德,然后才能完全从迷信中脱离出来,给人生以安顿。但是也有很多灾祸,皆假宗教之名起,所以对于魏东建建立的“情教”学说,我虽然没达有到嗤之以鼻的境地,还是很反感的,多多少少破坏了魏东建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其实对于他的“情教”学说,不是很了解,它的主旨到底是什么?它到底能有什么作用?真的能通过“情教”改良社会风气吗?是不是真如别人所说,想以宗教为借口,男女调情?还是魏东建借“情教”来哗众取宠?不管怎么说,“情教”,暴露出魏东建的一颗骄矜之心、一颗得意之心,当然也是一颗执着之心。
来看看魏东建自己所说:“本人靠思想养生,以文化处世,靠真诚交友,社会兼职与电视台节目职务皆徒有虚名···”
其实读魏东建的文章,也能看出道家思想对他有一些影响,他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世俗,“面对张扬和流浪/是我油头粉面的革履西装/喝下的酒与抽掉的烟/难受的是身体/清醒的是思想”。“不是匆匆的行者,定性是我的执着;不是在上的智者,本性是我的朴拙;自然天成,大我自己;无知无识,参透灵机”,尤其是“无知无识,参透灵机”,似乎还达到了禅的境界。
于是就更纳闷,一切皆是虚名了,为何还要弄出个什么“情教”来?!
也许是仅仅凭一些文字,不能领会魏东建“情教”的真谛,对“情教”怀有偏见。但是我着实认为:魏东建的“情教”,还不如“青椒”来的实惠些。青椒,还能象他喜欢吃的《白菜炖豆腐》一样提供我们维生素ABCDEFG,在我们口味平淡的时候,还会刺激我们的味蕾,增进我们的食欲,最起码是一份真实。
尽管不喜欢魏东建的“情教”学说,但是又不得不佩服他对自己信仰的执着和信念的坚定,从他坚持创建“情教”这一事情,也能看到他做人做事有着自己对价值观的判断,作为一个济阳人,他不甘于沉寂。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得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魏东建自己这样来描述:“生命是个过程,过程属于行者,行者的意义便是行走”,“带着梦想出发,行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行走让我失去与拥有,让我在理解中认可任何生存方式。我行走更让我觉得坚守自我的意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也正是在行走的过程中,魏东建感受到:“当你很累时,才懂得休憩的甜蜜;当你历尽千难时,才更懂人生成功的意义。”
其实,行走就是一种求知,一种探索,正是不知道前方会发生什么,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样的风景,行走才会变得更加有趣和令人期待。只有在文学道路上的不断追求,才能让一个作家的人格不断完善,层层提高,层层突破,参透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传达红尘的世象、人类的命运以及伟大抑或悲哀。
很欣赏魏东建这句话:“耍斧须到班门前,弄文必到圣人地”,短短十几个字,放射着一个热血男儿的傲气与霸气,充满了对前方道路的无畏。
祝愿魏东建,这个齐鲁大地、孔孟之乡走来的汉子,继续带着他梦想的翅膀,行走,意或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