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位于广西的最北面,自古以来为“楚粤往来之要冲”。全州县历史悠久,秦置零陵县,汉置洮阳县,隋改为湘源县,五代后晋置全州,元代升为路,明初改为府,旋降为州,直至清末,1913年改称全县,1959年改称全州县。全州水陆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素有“桂北粮仓”之美称。全州文物、山水承荆楚之文运,兼潇湘之灵秀。千年湘山古寺,为“楚南第一禅林”,炎井温泉,入浴快意,天湖水库,浩瀚烟波。全州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求学之风浓厚,代代相传,人才辈出。明内阁大学士蒋冕,御史曹学程,清御史谢济世,画僧石涛等俱光照千秋。
全县有小学259所,教学点80个,在校生37239人;初中32所,在校生26260人,高(完)中7所,在校生16276人;职业中专1所,县机关幼儿园1所。有教职工6330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605人,初中专任教师2141人,另有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8所,有专职教师57人,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257所,乡、村兼职教师289人。
近年来,全州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全县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一是“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1997年通过区“两基”工作评估验收,2003年通过自治区“普实”验收和自治区“两基”复查,2007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二是普通高中发展步伐加快,全县有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自治区普通高中一级学校6所;高考成绩年年迈上新台阶,取得大面积丰收,2007年高考最高分为683分,居全区第二名,清华录取4人、北大录取2人。全县一本上线548人,二本上线1321人,三本上线1351人。三是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2005年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复查, 2007年整合优化全县职业教育资源,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大大增强了全县职业教育实力。四是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2005年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代课教师问题,2006年建立起教师长效管理激励机制,2003年以来,全县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和论文比赛获国家级奖102人次、自治区级奖1022人次、市级奖1480人次。五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2年以来实施各类学校建设工程项目160个,投入资金3342万元,建设校舍87151平方米;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广西乡镇现代教育资源中心项目”,共投入资金1025万元,配备“模式一”295套、“模式二”120套、“模式三”35套。六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了进一步保障。
“十一五”是全州县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教育新形势、新机遇与新挑战,全州县教育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五个新”为主线,以“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巩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为工作重点,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全州作出更大贡献。
--教学要有新理念。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管理要有新举措。以推进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促进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化、制度化。
--安全要有新思路。以构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为重点,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安全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努力构建安全和谐校园。
--办学条件要有新改善。以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作为突破口,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提高学校装备水平和装备使用效益,合理均衡配置资源,建设合格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质量要有新提高。以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大教研工作力度,强化师资培训,开展支教和轮教工作,建立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有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有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州县教育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美好.(全州县教育局办公室供稿.2007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