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拉丁名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 (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
中文名 台湾杉
俗 名 秃杉
分类杉科Taxodiaceae 台湾杉属 Taiwania Hayata
特征常绿乔木,高约40米,胸径达2米,树皮淡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长条形,树冠成锥形,大枝平展或下垂,小枝下垂,大树之叶棱状钻形,排列紧密,长2—5毫米,两侧宽1—1.5毫米,直或上端微弯,先端尖或钝,幼树及萌芽枝之叶钻形,两侧扁平,直伸或稍向内弯曲,先端锐尖。球花单性同株,雄球花2—7个蔟生于小枝顶端,雌球花单生于枝顶,无苞鳞。球果圆柱形或长椭圆形,长1.5——2.5厘米,直径约1厘米,熟时褐色,种鳞12—39枚,中部种鳞宽倒三角形,长约7毫米,每发育种鳞具2位种子,种子长椭圆形或倒卵形,两侧边缘具翅,种子连翅长4—7毫米,宽3—4毫米。
习性台湾杉的分布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热冬凉,雨量充沛、雨日及云雾较多,光照较少,相对湿度较大。据雷公山气候资料,年均温14.3℃,7月份均温23.5℃,1月份均温3.6℃,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4110℃,≥10℃天数197天,凝冻约20天,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以上,雨量集中在4—9月,10—3较少约300毫米。
台湾杉的主要分布区雷公山地质构造为江南古陆雪峰台凸,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由于雷公山台块上升,流水侵蚀,深切割的沟谷纵横交错,形成以高中山、中山为主,低山局部出现的地貌特征,基岩为前震旦纪板溪群变质岩系,以浅变质岩为主。土壤为山地黄壤类,酸性,PH值4.0—5.3,质地为壤土,土层较深厚。
台湾杉寿命长,生长迅速,主干发达,浅根性,侧根和须根发达,多集中于80厘米的土层中,幼树梢耐荫,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也比较迅速,种子萌发率良好,为扩大其资源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分布范围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孑遗植物。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东部,由于第四纪冰期影响,现仅存于云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台湾及缅甸北部局部地区。
台湾杉是我国特有树种,著名的第三纪孑遗植物,远在古新世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东部,由于第四纪冰期的影响,现主要残存于我国云南西部怒江流域的贡山、澜沧江流域的兰坪、湖北南部的利川、毛坎,台湾中央山脉、阿里山、玉山及太平山,贵州东南部的雷公山,缅甸北部亦有少量残存。在贵州东南部的雷公山为主要产地。
贵州省的台湾杉主产东南部雷公山一带,集中分布于雷山县的挌头村、方祥村、剑河县的昂英村、昂宿村、桥水村、榕江县的丹江村等,台江县交包、交密、巫中,剑河县南哨、白道,榕江县两旺、乐里、本里,丹寨牛角山、加配等有小片零星分布。
保护价值为我国台湾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心材紫红褐色,边材深黄褐色带红,纹理直,结构细、均匀。可供建筑、桥梁、电杆、舟车、家具、板材及造纸原料等用材。也是台湾的主要造林树种。
台湾杉为优良珍贵用材树种,也是优良的庭园绿化树种,并且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植物区系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濒危等级国家一级保护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