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埠子镇位于宿迁市西南15公里处,是宿城区的西南大镇。明朝中叶,

此地濒临埠子湖。最早的居民是于氏渔民,曾建舍于山梁之上。久之,渔民渐多,便结成渔村。因远近居民鱼贩多来此购鱼虾,渐成渔市。渔民生活用品和修补船网的材料也有人运来销售,进而形成集市。因这里是停泊船只的码头,故命名为埠子集。明末以后,黄河数度决口,埠子湖逐渐淤积为陆地。原住渔民有改业经商的,有从事开荒种地的,仍多居此未动,集市仍在,并日益发展。
据明万历《宿迁县志》载:埠子东北不远处有梅村。村中多梅树,隆冬花放,煮雪为茗。余烟未歇,坐对雪光梅影,极饶逸兴。因此,撩起了不少文人雅士的诗兴,如徐雅超吟道:“钟吾南境上,花魁开满路。节序留嘉平,六出积寒冱。因风似雪飞,冰魄暗香度。取水煎春芽,七碗愈沉痼”(《梅村煮雪》)。明朝诗人何九州吟道:“梅花冻不飞,开满村南谷。野人风味佳,花下煮滕六。”可见当时之风采,故被列为宿迁八景之一——“梅村煮雪”。 除“梅村煮雪”外,此地还有凤凰墩、琵琶井、龙潭、东西高山汉墓等名胜古迹。近年从汉墓及其它地方出土了许多文物,如陶俑等,还有汉代兵器,这足证埠子有较悠久的历史。
埠子镇是宿城区西南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江苏省222个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之一,全镇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万亩,辖15个村,3个居委会,一个场圃,共有1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5.3万人。镇政府驻地:人民北路 邮编:223831。
行政区划1957年建埠子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6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县府17公里。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4.5万。宿宁公路过境。辖靳桥、陈林、破圩、下庄、西官庄、陈集、肖桥、古庄、三叶、新发、杨元、杜楼、渠北、大西、祠堂、良种场、街南、西门、街北19个村委会。
经济状况埠子镇的商业和集市贸易崛起于清咸丰年间,发展于同治、光绪两代,而繁荣昌盛则在民国初期,约在1911年到1912年间为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埠子镇为方圆百余里之内最大的商埠,商品吞吐量甚至超过宿城。与天津、青岛、济南、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均有商贸关系。民国18年前,埠子镇有大商店、大作坊30余家。除“钮大兴”、“万昌隆”两大布庄,“朱震泰”、“朱隆泰”两大烟店属本地商人经营之外,其余各大商号都是宿城及外省、外县富商来此开业。如“解恒盛”京广杂货店、“周公兴”五洋杂货店皆系镇江巨商来此开业。至于“陈德禄”、“徐永源”两家布庄,“端保泰”、“端元泰”两家药店、“曹熙之”洋油厂、“协泰”、“福和庆”两家钱庄以及其它茶食、干货、丝店、油坊、槽坊、当铺等商号皆是来自徐、淮乃至山西、安徽等处的外地商人所经营。其中以“周公兴”五洋杂货店为全镇商号之首。该店经营“洋油”、“洋布”、“洋火”、“洋烟”、“洋纱”谓之“五洋”。此商号资本雄厚、货源充足、销路畅阔。该店货源来自上海、镇江、南京、苏州各地商行,单凭盖有“周公兴”店戳之一纸货单,便可发货,可见其信誉之盛。每次进货,都是大船数条,停泊船行,搬运货车达数十辆,往返奔忙,络绎不绝,沿途设有茶水膳食站,供车夫“打尖”。其经营规模大,远远超过宿城各大商号。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埠子为土匪所注目。民国十九年,匪首刘二水集结匪众千余人围困埠子镇,勒索白洋10万元,限期交纳,并劫持某商号老板孙伯文父亲孙汉章作为人质,结果,众商号实交白洋达42l000元。最后,驻宿保安军紧急剿匪,迫使土匪解散远走,人质孙汉章才得以释放。但埠子自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外商纷纷毁产迁居,避祸远走。从此,埠子市场萧条,失去往日之繁荣。抗日期间,日伪骚扰,官匪交迫,商业更形凋敝。建国后,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逐年发展。但由于“左”的路线阻滞,发展速度不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开放、搞活政策,埠子的商业才真正喜获新生,特别是徐州至南京的公路纵贯埠子镇后。埠子的商业更得到迅猛发展。
过去,埠子只有一些小手工业,但到1987年,镇、村办起砖瓦厂、玻璃厂等各种工厂38家;主要产品有塑料制品、日用化妆品、异形酒瓶、纱布、钢材、皮鞋等。尤其建筑业比较突出,全镇有建筑工人1560人,其中有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达12人,年总收人达zloo多万元。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2005年全镇从事工商、饮食、服务、运服、建筑、缝纫、纺织、食品等十多种工、副业的农户达5389户,从业人员达9702人。居民银行存款达6lOO万元,人均纯收入3707元。
2006来,埠子镇紧紧围绕打造“商贸中心镇”的目标定位,突出“工业强镇,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商贸兴镇,强力打造城镇建设品牌”的主线,坚持以招大引强,全民创业为载体,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全面促进埠子镇社会经济快速和谐发展。
埠子镇小城镇建设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要求,实施综合开发,已形成“两纵四横”街道格局,路灯、下水道、绿化带、自来水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埠子镇已形成蔬菜、蚕桑、杞柳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企业+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营模式。
2007年全镇实现GDP4.4亿元,财政收入572.1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5.78万元,农民纯收入达4500元,同比分别增长17.8%、22.5%、16.4%。
埠子镇-特色产业高效农业
自21世纪以来,在市、区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在埠子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埠子镇的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埠子镇夏庄村经过新世纪前几年的发展,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专业村。全村种植食用菌300万平方尺,农民人均来自食用菌产业的收入在100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高效设施农业作为该镇近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一直是抓好农业生产,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有力突破口。为了提高村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去年以来,该镇农经站根据上级农业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好送资金、送信息、送技术的“三送”活动,财政资金上共为农民发放发展设施农业补助资金20万元,开办农业科技技术讲座15场。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该镇4万多村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了解,2009年,该镇充分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养殖业等高效设施农业。目前,4000余亩高效设施农业已成规模,产值已达到1400万元,同比增长30%,成为埠子镇发展成果的一张新名片、一片亮风景。
09年新落户的中法合资江苏省富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占地1000亩开心农业有限公司也都已经建成投产。这两个企业将进一步带动该镇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之路。2009年12月21日,黄莉新副省长和市、区领导亲临埠子镇参观调研,对该镇中法合资富集产业园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优势,发展地方经济,服务新农村建设,提升地方种植品味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埠子镇将按照上级的规划安排,加快落实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产业,采取“一点带线,一线带面”的做法,大力推动沿249省道、埠张线、埠凌线、埠罗线高效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和各类农民合作社形式,进一步扩大规模养殖和种植,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形成“办一个企业、建一片基地、育一大产业、带一方农民”的格局,力争全镇高效设施农业产值达到1750万元。
个体私营经济
宿城区埠子镇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为个体私营经济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宽松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全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2005年,该镇个体私营企业总数达157户,1-5月份实现入库税收274万元。其中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5个,100万元以上的15个,10万元以上的120多个,带动全镇剩余劳动力就业5000多人。
该镇在引导个体经济大户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在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优化经营环境,提供全方位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个体私营大户快速发展的决定》,坚持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采取不限发展对象、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范围、不限经济方式“六不限”政策。积极帮助解决大户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05年以来,共为个体私营企业大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00余条,帮助融通资金100多万元,联系推销产品500多万元。同时,该镇着力发挥组织作用,先后成立了多种专业协会,如板材协会、棉花协会、塑料制品协会、防水建材协会、蚕桑协会、水产协会、畜禽养殖协会等,专业协会的组成,促进了信息交流和商品销售,05年1-5月该镇个私企业销售收入已达3505万元。
该镇还把发展个私经济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法,广泛吸纳民间闲散资金到集镇上设店办厂,镇里先后投资近千万兴建商贸街、农贸市场、工业园区以及街道绿化、水、电基础设施,以便以商兴镇,以镇促商。
埠子镇还以招商引资为契机,注重培育高起点的私营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提高科技含量。该镇的蚕种场丝厂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新上两组全自动缫丝机,使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该镇还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先后引进5个棉花加工企业落户镇工业区,已全部投入生产,可望实现年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实现利税1000万元以上。
气候埠子镇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比较优越,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1℃,年均日照2315小时,太阳总辐射量约为 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数2271小时。无霜期较长,平均为211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降雪初日一般在12月中旬初,活动积温5189℃,全年作物生长期为310.5天。年均降水量为892.3毫米,由于受季风影响,年际间变化不大,但降水分布不均,易形成春旱、夏涝、秋冬干天气。2002年,气温偏高,降水、日照偏少,春季连续阴雨,长时间低温寡照;夏、秋持续干旱少雨。
文化卫生事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埠子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高中复增为3轨6班。1985年,初、高中分设,建立埠子初级中学。2006年为响应政府政策,埠子高中并入市区,现改为中心小学北校区。
埠子有两位著名的业余文艺创作者。农民剧作家蔡士民幼年酷爱说书、唱小曲。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他把前线胜利捷报编成快板到各种会场上演唱,深受干群欢迎。1949年,他参加地方业余剧团,开始编剧。1956年,他创作小演唱《小两口进城》,参加江苏省第一届农村青年文艺会演,荣获创作、演出两个一等奖。1957年,他编写了中型说唱《庄稼会》,发表于《淮海报》。1958年1月至10月间,先后编写了《红心向党》、《幸福的明天》、《回娘家》、《合家欢》、《送肥记》等17个小戏剧。被地方群众誉为“活剧本”。1958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介绍他参加中国剧协。后又加入江苏省剧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蔡士民陆续写出《母女三》、《火月三十一》、《心灵深处》、《枪》、《三挂牌》等17个节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业余柳琴戏演员陆启厚自幼爱好文学艺术。1981年,他创作淮红剧《二憨送布》,曾获淮阴市农村业余戏剧调演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1984年,他创作小戏剧《双卖锅》,又获淮阴市农村业余戏剧调演二等奖,该剧发表于1985年《江苏戏剧》第2期上。
埠子镇还有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艺人梁漱华老太太。在民国十八年她18岁时,刺绣的一帧《草虫鸣海棠》绣画,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几十年来,她创作的剪纸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如《喜鹃登梅》、《月圆花好》、《凤穿牡丹》、《鸳鸯戏水》等纸花素为远近剪纸爱好者所赞赏,并奉她为大师。
如今,埠子镇文化、卫生事业正蓬勃发展,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100%;2009年,在全镇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镇党委、政府和卫生部门全力以赴,高起点、高标准开展工作,至当年12月10日,全镇20个村筹资任务基本完成,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35000人,参合率达80%,位列全区第一。
特产埠子车轮饼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较为欣赏的一种食品,既香又甜,既脆又酥,工艺复杂,口味独特,是馈送亲友的理想佳品,被列为江苏省“老字号”食品,享誉省内外。 有荤馅、素馅、豆沙馅之分,滋阴壮阳,质优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