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孟红,女,1954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已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15人。参加编写著作、教材6部。负责卫生部基金课题二项,申请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五项,参加军队“十五”重大课题1项。共获四项科技成果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总后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卫生厅发表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参与多项卫生管理、护理管理、基础医学、临床新药评价等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学术专长为临床试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及资料统计分析,临床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卫生管理、护理统计方法和综合评价研究。 目前在研课题有:1昆明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风险预测及对策研究。2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标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副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师。

教育背景:

同济大学德国文学学士

柏林工大教育学硕士

柏林工大哲学博士

获德国歌德学院“大语言学士证书”

获德国官方公认中德文翻译资格

主要工作经历:

自2005年9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任教

曾在浙江大学德语中心、中德经济管理中心和外办任职并赴德国留学工作,先后获德国卡尔•杜伊斯堡协会、柏林工业大学奖学金,并在柏林工大任教从事研究工作,为柏林工大“国际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创始人及理事会成员之一。

曾在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汉学所任教,并从事中德关系研究;

曾在德国联邦议会担任科研员,从事德国政治体制和现代科学的权利和伦理问题研究;

2005年4月参加教育部“春晖计划”回国考察和讲学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华人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关系学院欧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国洪堡大学、欧洲管理和科技学院(ESMT)“信任教授”、柏林德国外交政策学会成员等。

讲授课程:

德语国家国情课,中德关系之跨文化观,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研究方向:

德语国家文化,跨文化中德关系,德语国家高等教育及高校文化

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

《中国人留德教育(1861-2001)》(2005年德文版),《中国人在柏林》(1996年中德文版)

主编:

《中国学生在德国高校120年史萃》(2000年德文版)

调研报告:

《柏林工业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五年记——自主性、跨文化、跨学科外语学习高教改革项目的发展与现状》(1996年德文,柏林工业大学)

论文:

“多元化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载《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3)

“德国高教改革——在集权与分权间寻找平衡”(载《中国教育报》2006-8-18);

“2006年德语国家大学排行榜及其启示”(载《中国教育报》2006-7-7);

“成人学习外语之特点及教师行为准则”(1999,载《第六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等

译文:

“从鸦片贸易到中国的反鸦片战争的问题的国际性及其应对的国际化”(载《清史译丛》第五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61-83页)等。

译著:

《生物科学及其对国际法的挑战》(2006年中文版,北京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出版)

目前研究课题:

“跨文化高校德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德企资助项目),“二战以来德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及其对中德关系的影响”, “德语国家高校文化及教育国际化政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中德学者短期合作交流项目),“欧洲一体化发展文化历程及其政治框架”(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项目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