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这是一本《追忆似水年华》,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国版的《红楼梦》,
有人说,这是一篇非常时期的《桃花源记》 ,
……
历史也罢,小说也罢,童话也罢。
唯有“那像诗篇又像论文似的日子”,永远刻在了心间
概况《未央歌》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和昆明的风光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本书文笔清新自然,人物形象鲜明,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诗意,充满着爱心和幻想的少年情怀,令读者倾心不已。可以说是一部“爱与美”的青春小说,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集中探讨了一个人在大学时代如何追求人格完备和完善的问题。
作者简介鹿桥,原名吴讷孙,英文名Nelson Ikon Wu(Ikon是他的小名音译)。1919年6月9日生于北京,先后就学于燕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耶鲁大学,1954年在耶鲁

大学取得美术史博士;此后在旧金山大学、耶鲁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执教。2002年3月19日鹿桥病逝于波士顿,享年83岁。
鹿桥是一位左手写诗篇右手写论文的作家及学者,集学术理性与文学感性于一身;他不仅对中国艺术史卓有研究(这部分的著作多以英文出版),还著有《未央歌》 《人子》 《忏情书》等文学畅销作品。
鹿桥的笔名原为“鹿樵”,“鹿”字取名的灵感来自北京名媛、南开大学的校花——鹿笃桐。至于“桥”字,“原本是选‘樵夫’的‘樵’,因为这个字比较雅,但是明末清初的吴梅村(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有时自署鹿樵生)先用了,就只好改用‘桥’字了。”
“未央”一词又何意?鹿桥1998年去台湾时曾被读者追问。他解释说,“未央”一词源于汉砖“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意为“过去的来源不知道,未来的结尾也不清楚”。
大事年表> 1937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1月1日正式开学。次年,鹿桥进入该校文学院外文系学习,并在此度过了大学四年的美好生活;
> 1942年,刚毕业的鹿桥开始了《未央歌》的创作;
> 1945年,《未央歌》创作完成,但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付梓无期;
> 1959年,《未央歌》在香港经人生出版社帮助,由鹿桥自费出版,在海外华人界引起反响;
> 1967年,《未央歌》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一时风靡校园,学子争相购阅,洛阳纸贵;
> 1988年,台湾著名校园歌手黄舒骏创作同名歌曲《未央歌》,随之传唱海峡两岸;
> 1998年,鹿桥回台湾短暂访问,轰动一时,万人空巷,“被索要签名者追到了机场”
> 2000年,多家电视台想把《未央歌》改编成电影或电视,被鹿桥婉拒;
> 2007年,著名导演李安执导《色戒》,《未央歌》被指定为演员阅读书。
人物原型宛如乌托邦的《未央歌》,书中主角大余、小童、大宴、伍宝笙、蔺燕梅,到底有没有原型?一直是读者关心的问题。作者鹿桥的侄女朴月说,事实上,《未央歌》是鹿桥以日记《忏情书》为基础,人物的原型多半来自他就读西南联大时的朋友。
“小童”便是鹿桥自己。中学同学雷颖形容鹿桥“不失赤子之心,聪明而有智慧”、“永远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男生”,吸引很多“干姐姐”照顾。宛如女神化身的伍宝笙,据说当年西南联大学生一看,马上能指认是鹿桥最敬爱的学姐祝宗岭。朴月还曾亲自前往大陆拜访这位真实版伍宝笙。“大宴”便是台湾前“经济部长”李达海。严肃、博学的“大余”则是一位姓李和姓徐学长的化身,李学长后来在北大任教,但与祝宗岭并无往来。至于“梦中情人”蔺燕梅是书中唯一全然虚构的主角,朴月透露,她的容貌是鹿桥“女朋友们的综合体”,性情、风华、才艺、故事情节则出自鹿桥的想像。
相关内容1967年,《未央歌》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一时风靡校园,学子争相购阅,洛阳纸贵;
1988年,台湾著名校园歌手黄舒骏创作同名歌曲《未央歌》,随之传唱海峡两岸;
著名导演李安执导《色戒》,《未央歌》被指定为演员阅读书。
相关评论“两部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一是充满讥讽智慧的《围城》,一是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未央歌》……”(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
“20世纪汉语故事100强”--香港《亚洲周刊》选评,评委有余秋雨、王蒙、刘再复、谢冕、王德威、南方朔等。
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把《未央歌》看做抗战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其他三部是: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
相关链接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sal/y/weiyangge/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