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子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马鞍子村

马鞍子有新村、旧村之分。马鞍子旧村在沙子口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10公里处、流清河村北,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海拔100多米,是一个盘踞山顶的小山村。这里周边怪石嵯岈、松竹茂密、涧水潺潺、空气清新、风光秀美,因村后有一块巨石酷似披挂马鞍的战马,故名马鞍子村。现有村民56户,142人,均为王姓。

马鞍子村有耕地70亩,山林700余亩。据说距今约一百五六十年前,马鞍子村山上的这片山林归小河东村一大户人家所有,为了不被盗伐,大户就雇佣了本村的王明卷等两人先后来到这片荒山野林开荒造田、盖屋看山。后来两人各自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至今已传到第七代。

马鞍子村的山上有一块被雷电劈成两半的巨石,这两块石头被人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前倾的一半石头压在前坡两块与其差不多大小的石头上,形成了一个天然石洞。相传在马鞍子村两位王氏先祖到来之前,曾有道士居住在此洞中,山洞的前后有道士用过的石臼、石碾等用具,石壁上有道士的石刻。

马鞍子村前有一深达百米的山涧,山泉长年流淌不断。1971年沙子口人民公社决定在此修建一座水库,公社所属38个生产大队上千名青壮年劳动力轮流涌向这里,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艰苦创业。经过10年的大干苦干,位于马鞍子村村下的这座水库终于落成。 “流清河水库”。水库流域面积8.3平方公里,库容量270万立方米,大坝为石砌双曲拱式,坝高68米,长200米,有“崂山第一石坝”之称。

马鞍子村受大山所困,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受到制约的问题一直受到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该村的长远发展,从1994年春到1995年冬天,由沙子口镇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个人三方出资,在烟云涧村西0.5公里处建起了总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的马鞍子新村住宅楼,居住在山上的50余户村民全部迁到了山下,结束了长达150多年的山民生活。

近些年,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矿产、水产等资源增加收入。200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650万元,人均收入5674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