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勋爵岛竹节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豪勋爵岛竹节虫

豪勋爵岛竹节虫(学名:Dryococelus australis)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大型竹节虫,于1930年一度被视为已灭绝,于2001年却被重新发现(这现象称为拉撒路现象)。此虫实际上已在其最大的栖息地——豪勋爵岛上灭绝,目前仅在邻近的一个火山岩——波尔斯金字塔(Ball's Pyramid)上发现一个小于30个个体的种群,此虫也因此被称为“世上最罕有的昆虫”。

行为及解剖学豪勋爵岛竹节虫成虫长达15厘米,重达25克,一般雌虫比雄虫大。基于它们的体格及色彩,有“地上的龙虾”(land lobsters)及“步行的香肠”(walking sausages)等别名。它们具有椭圆形的躯体及结实的足部,雄性更有一对不合比例的粗壮股节。与大部分竹节虫不同,它们没有翅膀,但跑步速度却很快。

这种竹节虫的行为对昆虫类来说极为罕见。雄性和雌性形成了某种纽带关系。雄性遵循雌性,并且它们的活动取决于雌性。在夜间,雄性的三根腿包裹着雌性,竹节虫夫妇相拥入眠。

雌性竹节虫在倒悬于树枝时产卵。9个月之后便能孵化。蛹起初是鲜绿色,并且在昼间活动,但当其成熟之后便会变为黑色并改为夜间活动。

保育历史及现状豪勋爵竹节虫在豪勋爵岛上曾经非常普遍,一度被当成鱼饵使用。但自从1918年,搁浅的“Makambo”号运输船将黑鼠带进岛内后,因为外来优势物种的入侵,这种昆虫很快就在当地灭绝。最后一次在岛上看到这种昆虫是1920年,之后人们便认为它已经绝种。

1960年一组登山队造访位于豪勋爵岛东南方23公里处的波尔斯金字塔(世界上最高的独立的海蚀柱,从海平面到海拔562米是完全没有植被的绝壁)。在这里发现一只已死的豪勋爵岛竹节虫,其后数年陆续有零星的发现,但始终没有发现存活的个体。

2001年,一群昆虫学家及保育人士前往波尔斯金字塔调查当地的动植物群落,意外的在独立的千层树丛下发现一个十分小的豪勋爵竹节虫聚落,数目约有20至30只。

2003年来自新南威尔士国家公园暨野生动物复育的人员,为了复育物种,在波尔斯金字塔采集了两对成虫,一对送往位于雪梨的私人饲育中心,另一对送至墨尔本动物园。虽然起步艰难,但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人工繁殖的成功。最终的目标是培养足够复育的野放数量,并在豪勋爵岛消灭入侵物种黑鼠计划成功后,将它们野放复育。

至2006年,豢养的数量已达到50只个体及上千颗待孵化的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