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概述】

上关镇位于洱海北岸,苍山云弄峰东麓,北靠洱源县邓川、右所两镇,东接双廊镇和鹤庆县黄坪镇,距县城约19公里,距州府49公里。上关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境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42毫米,无霜期为230天左右。镇内河流众多、交通便利,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呈“川”字形注入洱海,大丽路、环海路、214国道呈“爪”字形穿越腹地,上关镇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0.51亩。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无公害大蒜、优质米、蚕豆、玉米,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1]
【历史变迁】 上关历史文化久远,是大理文化发祥地之一。该镇在行政区划调整前名为江尾,因境内“三江”入海,位于江河尾部而得名。上关镇古为邓赕诏属地,元明清属邓川州,民国时期为邓川县第四区,后置元保乡。建国后属邓川县二区、东风公社,1961年成立江尾公社,1987年设江尾乡,2000年实现撤乡设镇,2004年1月1日划归大理市并更名为上关镇。
【行政区划】全镇下辖13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142个村民小组。[2]
【人口民族】

有10163户40806人,全镇国土面积为1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588亩。居住有白、汉、回、傣、彝、傈僳、纳西等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92.8%。[3]
【经济发展】上关物产丰富,素有“唢呐之乡”、“鱼米之乡”、“乳牛之乡”的美称,拥有存栏奶牛11850头,年产鲜奶达31000吨,直接经济收入3100万元以上,小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9800亩,其中蚕豆10000亩,大麦200亩,马铃薯1500亩,油菜700亩,牧草800亩,蔬菜6400亩,花卉200亩。大春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9500亩,其中,水稻16000亩,包谷3200亩。
【文化教育】该镇投入150万元,相继完成了兆邑希望小学、江尾中学和马甲邑大邑完小排危工程;投入130万元建成马厂完小;210万元建成上关三中;投入250万元建设上关二中,教育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社会力量办学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利用民间资本、人才创办了8所幼儿园。小学适龄儿童年均入学率为100%,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生年均入学率95.1%,全镇中小学年均在校生达6200人以上。[4]
【乡镇建设】该镇建立了储备项目达54项的项目库,相继完成了营尾路渠等6个片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拓宽改直乡村公路21公里,建成九隆公路、营尾公路,硬化路面15公里。完成了邓黄公路江尾段、大丽铁路上关段的征地拆迁工作;实施了大排等8个村的人畜饮水和农网改造工程建设,实现了坝区10个村委会通自来水,治理弥苴河、西闸河险堤险段1066米;完成了江尾集镇电网改造工程及绿化植树一期工程。先后完成投资32万元的大把关烟水工程、投资164万元的营尾弹石路面及马家冲至营尾路路基工程、投资50万元的街场停车场及硬化建设工程、投资86万元的青索——兆邑东水西调工程;建成桥梁6座,投资162万元公益性公墓建设;投资410万元的马厂小学扩建、上关三中扩建、卫生院医技大楼等工程进展顺利,投资30万元的文化站综合楼竣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