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来历:萧山东部有座航坞山。相传很久以前,钱塘江流经航坞山归入大海,越王勾践修筑都城,曾采石于此,江边设有停泊船只的船坞。“航民”的先民聚居在航坞山旁,故得名航民村。
当时,航坞山上有一盏日夜闪光的航标灯,指引着在翻腾的江潮上航行的船只,也指引着航民村从贫穷走向富裕。
如今的航民村犹如一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航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正奋力搏击,乘风破浪,闪放着璀璨的光彩。
航民村辖浙江最大规模的村级集团企业——浙江航民集团,在强有力的经济后盾支持下,经过二十余年的规划建设,村庄建设达到了城镇化水平,文化教育卫生及各项福利事业蒸蒸日上。村民生活水平质量显著提高,群众素质也日益提升,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尚,率先跨入了全国富裕村行列。历史:解放前,航民人主要以打鱼为生,当时的航民村穷得远近闻名,俗称“三只半米淘箩,三十六根讨饭棒”。解放后,航民人仅靠400多亩种粮地维持生活,到1978年,全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仅为148元,仍然是一个“倒挂户多、缺粮户多”的贫困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航民村抓住机遇,凭胆识和勤奋去开拓、去创造。1979年12月,航民人以仅有的6万元集体积累资金,在万分艰苦的环境下,购买国营印染厂淘汰的旧设备,买了12口大水缸作染缸,创办了第一个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
“百万富翁”并没有使航民村的干部群众陶醉,而是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航民人把85%的税后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采取母鸡下蛋的办法,大厂带小厂,老厂带新厂。随着印染规模的扩大,先后办起染料厂,纺丝厂,热电厂,成为全国知名的以印染为主,织布、染料、热电配套发展的印染基地。
随着村办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二、三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90年代后,航民人先后办起了商场、星级宾馆、医院、农场、养殖场等。航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着力提高文化素质,先后建起了文化中心、幼儿园、小学校。
航民村在三个文明建设中所做,江泽民、李瑞环、乔石、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来此视察,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接见了村党委书记朱重庆。航民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荣誉:1989年度被评为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
→2002年度被中央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1987年度被获得省文明村称号
→1995年度被评为浙江省小康示范村
→1990年——1999年连续被萧山人民政府评为红旗村
→2000年——2003年连续被萧山人民政府评为现代化建设标兵村
→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
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航民村控股的浙江省最大的村级企业集团,注册资本32518万元,地处美丽富饶的钱塘江南岸,位于著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市萧山区东部,距沪杭甬高速公路瓜沥出口处500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8公里。
1979年,航民以6万元起家创办村办企业。二十余年来,围绕“做强主导行业,开拓新兴产业,加快体制创新,推进技术进步”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不断向高起点、多元化、外向型拓展。目前,公司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公司20家,总资产18亿元,职工1万余人,形成了以纺丝、印染、纺织、热电、建材、冶炼、饰品等行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体系;以宾馆、商场、金融和房地产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布局;以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2003年,实现销售产值22亿元,利润1.4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02亿元,在全国村级经济中居领先地位。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步伐。航民村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既坚持共同富裕,又不搞平均主义,实现了“全村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富裕户”,营造了一个“充分就业+按劳分配+社会福利”的共同富裕新农村。航民的业绩,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万里、乔石等先后前来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