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奴隶,是指在科研压力及职称评定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此类物种主要出没于高校,其“天敌”是过于偏爱科研的大学排行榜,因科研压力过大,难免急功近利,甚至无暇进行较大的创新。有人讲起简称为“科奴”,将其与信用卡困住的“卡奴”,被住房月供困住的“房奴”相提并论。
原因一、大学排行榜的压力
学校热衷于给教师的科研任务层层加码,这主要与大学排行榜有关。依据中国现有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教师论文发表数量与高校的排名直接挂钩,成正相关系。而高校的排名变化与校领导的政绩有关。于是,高校教师成为被压榨的对象。
二、教师本身的职称评定
一个副教授的职称评定会有一定得必备条件,以论文(著)方面为例: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独撰或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七篇以上,其中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专科学校专业课教师五篇以上,专科学校公共基础课、成人高校教师四篇以上。
影响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曾经感慨地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科研与创新,实质上是一个积累与运用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钻研与探寻的过程,惟有潜下心来,才有可能去揭示新现象,发现新思路,开拓新领域。而科研奴隶在校方及自身的职称压力下,学术成果的急功近利是必然的,甚至会衍生出更多的论文剽窃、以及学术造假事件。这样造成的后果小则误人子弟、大则误国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