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城隍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位于原县治西北,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知县邱思齐建。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沔池人张守和尝修葺之。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高陵人王以明做县令时又重修。建新殿厦五楹,香亭一座,假山三峰,望石二柱,二司门狮二座,整饬正寝二殿,广癍一祠,各门甬道之类皆补葺焕然。又以门外车马之行直突神祠,虞其亵也,遂于门外建屏壁一座。又建鼓楼一楹。工兴於嘉靖丙辰正月之吉落成。至清嘉庆年间,改建为正殿五楹,寝宫三楹,东廓七楹,西廓七楹,前为戟门,门前有戏楼,向阳三门。

1926年,庙中神像曾被毁,后又修复。正殿供城隍,后殿及东西两廓房均塑有司之神。后神像全部搬除。

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民主政府曾在这里举办全县小学教师训练班。肥城解放前后,人民政府先后在这里开办多期师范讲习班。

建国后,庙中殿堂先后拆除,建起肥城最早的完全小学,70年代改办城关初级中学,直至1993年学校南迁井楼居民小区,城隍庙灭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