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尚湖镇下庄村位于尚湖公园西部,望虞河东,村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0亩,共有16个村民小组,人口1862人,党员53人,村级可用财力130万元。下庄村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强村富民”总目标,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科学发展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这根主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进步。

截至2007年,全村工业企业9家,主要以服装、金属为主要产业,规模企业有2家,2007年全村实现工业产值6905万元,销售6905万元,利税653万元。在抓好全村工业经济的同时,想方设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下庄村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分布推进,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07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水、电、通信到户率、卫生户厕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建有警务室一个,老年活动室一个。下庄村每年投入大量经费进行村庄整洁,人居环境得到新的提升。

2、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大邓乡下庄村襄汾县大邓乡下庄村截至2008年有人口850人,户数220余户,耕地面积2400余亩,人均收入3500余元,下属有4个自然村。

下庄村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着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下庄村主导产业以小麦为主,种植有2000余亩,这里的小麦质量高,光照时间长,无公害,面粉向来以亮白、筋丝大,名扬四乡八里。下庄村同时有着丰富的深层矿产资源。[1]

3、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商山乡下庄村下庄位于商山乡的西面,东邻上扬村,南邻浮潭村,西邻芳干村,北邻上扬村,辖区内有沙塘、巴冲和下庄当地三个自然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是个典型的丘陵地区。全村共有党员28名,总人口828人。

下庄村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均匀,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078亩,林地面积926亩,茶园面积770亩,是典型的农林茶并举的农业行政村,下庄村以种植水稻、茶叶为主,兼有养猪、养鸡、养鸭等养殖业。另外,下庄村的山芋、芋头、生姜的种植也比较丰收,该村2008年将结合实际把粉丝加工业开办起来。该村另外还有茶叶、油料等加工厂。该村有向开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

下庄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全村总劳动力475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93人,2007年全人均纯收入4012元。

截至2007年,下庄村有一小学教学点,在校学生23人,教师1人,最近几年,该村的在校学生成绩较好,有不少学生考入市、县重点中学,当然,本村的教学事业还要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来,人均收入一年一个台阶,村民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大部分都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今年电改工作正在进行,整个村庄的道路正在逐步硬化,楼房占全村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4、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楼板寨乡下庄村下庄地处丘陵,与北庄村仅一路之隔;村南与观上水库相连,村东紧贴原崖公路。下庄梁西高东低连绵起伏,沟壑纵横;观上水库绿波荡漾,水清鱼肥,风景非常优美,是该乡准备大力开发的重点旅游景区。

截至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298亩,其中水浇地有19亩,人口共55户,155人。农业种植以玉米为主,兼种小杂粮。经济来源主要以出售粮食、民营企业、家庭养殖、外出打工等。该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从省农科院引进了“金昌一号”大枣栽培技术,全村共有20户人家受益,栽培面积18亩,经济效益很好。

此外,观上水库的旅游开发也是下庄村的重点项目,预计要建成水上乐园、农家乐(“金昌一号”大枣采摘)、沙滩风情等旅游消暑度假胜地。形成观上水库观光游、屯瓦“滴水崖”瀑布游、朱德、刘少奇路居馆红色游和荆芥“玉皇峁”古迹游及里五村森林公园生态游系列旅游路线,打造我乡“原平旅游第一乡”的强势品牌。[2]

5、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下庄村下庄行政村隶属祥云县下庄镇,地处下庄镇东边,距镇政府所在地0.1公里,到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30公里。东邻大仓村,南邻刘营村,西邻江场村,北邻王家庄村。辖玉龙庄、清益村、清泉村、后所、下庄街、小沙沟、和尚田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截至2006年底,农户1429户,有乡村人口5442人,其中农业人口5332人,劳动力357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000人。

全村国土面积24.6平方公里,海拔1980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788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2884.9亩,人均耕地0.5亩,林地29261.7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599.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1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6、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峪口乡下庄村下庄村位于峪口村北侧0.5公里处,地势优越,交通便利,该村地势相对较平,土地较肥,全村548户,1562口人,耕地面积2874亩,种植业以双膜西瓜、绿色大白菜和玉米为主,养殖业以猪、绒山羊、牛为主。其中猪存栏116头,羊存栏2100只,牛存栏112头,人均收入2624元。

特色农业

(1)双膜西瓜,绿色白菜。

该村有几十年的种瓜历史,当地的土壤加上村民的技术,其西瓜在当地堪称一绝,瓤大红,质地紧脆、纤维细少,风味好。西瓜收获后,二茬种植大白菜,其中白菜不播洒任何农药,只靠土壤中的有机肥自然生长,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2)绒山羊

辽宁绒山羊是世界上绒毛品质优良、产绒量最高的白绒山羊品种,以体大,产绒量高,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改良各种土种山羊效果显著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7、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江东镇下庄村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蒙古入侵中原,京师临安陷落,为避兵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文武大臣保少帝端宗、杨太后和太子赵 燹等南下避难,驻跸靡宁。蒙兵到处烧杀劫掠,民不聊生,君臣一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凄凄惶惶,苦不堪言。烽火接近闽省之时,独树庄氏先祖弥渊公眼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义愤填膺,立誓秉承祖训,效忠报国,遂聚亲属子弟建昆、公从、敏生、宏生,表亲蔡若济等共商举旗救国勤王之策,传檄各乡社,乡民纷纷响应,四方豪杰也多附从。遂择日树起义旗,上书“奋勇”二字,以鼓士气。诸多官宦巨商,也解囊资助军需,当是时文天祥丞相保少帝已临泉州,公即率众前往迎驾。少帝获悉公乃先帝旧臣后裔,大喜,即降旨钦授弥渊公为挂印奋勇大将军之职。率部附文天祥丞相麾下调遣,协同断后,三月进入粤省,收复梅州。张世杰、陆秀夫保少帝前行,途经潮州欲进南澳之时,诸大臣各执已见,互相掣肘,将军之谋略多被阻滞,以致遭敌袭击,兵将未经训练,乌合之众,一触即溃,不能复聚。

兵败后,弥渊公为避元兵搜捕,潜入潮之僻壤江东,暂寄石狮巷。虽部属离散,然报国之志未泯,常乔装卖鼎,往来于登云、潮城内外,窥测虚实,以图东山再起,然岁月流逝,终无所获,蒙人入主中原,大局已定,公回天无术,遂作定居之念。取村名“独树”。“不喻意树之独在,而予则怅乎其无侣,孤独树立以表志耳。”遂卜宅江东,东坐西向,左高巷,右狮巷,今石狮尚存。

弥渊公创乡之后,事业兴旺,子孙蕃盛,传世至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五世祖妈偕同儿、媳养善公夫妇到和兴社(今下庄)居住。建屋于社北,坐西向东,后建万寿庙于社南之隅,以祀社神。原来和兴社杂姓而居,除庄姓外,还有洪、许、卢、翁、章、林、黄、白、杨等。今下庄村还保留着洪厝桥、许厝底、卢厝池、翁厝园、章厝埔、林尾内、黄厝窟、白场前、杨厝池等地名。后来,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其他杂姓渐趋衰落,先后迁出外地,和兴社仅存庄氏一姓。养善公又建土库3座(土库墙二、三尺厚,墙体高大坚固,是古代防兵防贼的建筑物)。上土库为长房确轩公使用,中土库和下库分别分给三房忍轩公和二房台石公。

养善公(即鸣銮公)自分居和兴社以来,含辛茹苦,披荆斩棘,历尽艰难险阻,使下庄村得以傲然崛起,事业兴隆,后代蕃衍旺盛,不少儿孙侨居欧美、东南亚一带,有的迁往潮州城及揭阳棉湖等,据统计,迁出人口繁衍至今有3000多人。

据传懂玄学者讲究,独树庄村落是一条龙。上庄是龙头,中庄是龙腹,下庄是龙尾。下庄村位于江东冲积平原中部两侧,背靠韩江,前有静水河,地形十分险要,解放前土匪甚多,但不敢贸然进村骚扰。登高远眺,则东有莲花献瑞(莲花山),西有桑浦庆云(桑浦山),北有凤凰来仪(凤凰山),南有蛟龙戏水(南海),此地灵而兆人杰也!只是灵气多在上庄,故历来的达官乡贤,富商巨贾等显赫人物,多出于斯!龙尾专司腾挪、歙张、摇摆,力大无穷,故下庄多出猛士,且民情强悍、凛性豪爽仗义,疾恶如仇,不畏强暴。故在沦陷时期出现村民群起殴打日本海军退役少将的事。

1941年冬,一日本军官坐轿途经下庄老堤顶,汉奸翻译官林英华(江东樟厝洲人)在前引路,来到村头,看见堤下一糖寮正在停工休整,十几个工人正在忙于扒鼎灰,林英华觉得有利可图,当即劝日本军官停轿休息,自己来到糖寮欲强行勒索。工人们大怒,齐声喊打,林英华没想到几个草芥小民竟敢与“皇军”作对,一边跑一边拔枪射击,工人们全然不顾死活,紧追还舍,林英华大惊,逃进仙洲蕉园,大家还是穷追猛打。幸亏韩江边停泊一条小船,林急忙跳上小船逃命。众人迟来一步,追赶不及,才悻悻回返。来到堤顶,看见日本军官拄着手杖,端坐轿中,神态傲慢,大家又燃起满腔怒火,齐声喊“打”!庄义团一个箭步上前摘下日本人的手枪,顶在他的胸膛,扣动扳机,原来枪上锁,打不响,就用枪口猛击日本军官的胸膛,痛得鬼子瘫坐在地,叽哩呱啦乱叫。庄文泉紧接着抢下他的手杖,在膝盖上磕成几段,抛下门口溪。众人找来绳子,把鬼子五花大绑,解到乡公所去。

后来才知道此人原系日本海军少将,因年老退休,解甲经商。殴打日军少将,日方怎肯干休,幸得有高层人物从中斡旋,日本少将也认为此事一传开,对他不利,被打之事回避不谈,只要求归还那支手杖,据说此物是天皇所赐,非同小可。后来此事从大化小,从小化了。

沦陷至民国时期,警察经常进乡,敲诈勒索,多次被下庄村民群而攻之,吓得屁滚尿流,再也还敢随便进村扰民。

下庄村背靠韩江,耕地都在东面,与红砂、前溪、谢渡接壤,但村舍相距甚远。田间小路被耕牛踩成一个个几寸深的坑洼,俗称牛脚梯路,在这样的路上挑肥,很像五梅打梅花桩。过去,每逢农忙,有人请外村亲戚来帮忙,挑肥到鲤姑路下,只挑一二担,就累得要命,把尿桶舍在田里,不辞而别,当了“逃兵”。下庄人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劳作惯了,养成坚韧、耐劳的品格,体力也比常人大。

下庄有一个风俗习惯,凡娶老婆、生兜仔(男儿)的人,来年正月十三就得出钱请戏谢神,这个风俗流传至今。正月十三这天还要游神,游神的队伍很大,前面大标(彩旗)开道,接着是锣鼓队,后面是三山国王、天后圣母、花公花妈、大坑爷……摆成一条长龙。观众挨肩叠背,争先恐后,欢声笑语,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来客往,从春节至正月十五,大吃大喝,开销甚大,元宵过后,戏歇棚拆,一般人囊中羞涩,艰难的日子来了,但人们并不介意,年复一年。

平时的文娱生活十分贫乏,村中只有二个拉弦间,农忙时节,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在农闲或雨天,有人拉弦,有人唱曲,自得其乐,那些不会拉不会唱的也不甘寂寞,积极动员成立剧社,终于在沦陷期间成立秋风剧社,并一直开展活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由杨作哲(教师)和庄锦丰做编导,演员在村里挑选,经费自愿捐题,虽然水平不高,但村民们从此能经常看到潮剧,十分过瘾。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的文娱生活比前大为活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加丰富多彩,几乎家家有电视机,天天有潮剧看!

下庄耕地较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一年三熟,池塘繁多,真是鱼米之乡!耕地面积1240亩,过去传统作物有水稻、甘蔗、黄麻、花生、甘薯等。解放前,每逢风调雨顺,尽可自给自足,若遇上荒年歉月,不少乡民游离失所,逃荒外地,有的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苦不堪言。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民政府重视堤防水利建设,抗灾能力大大加强,确保水旱有收,村民生活大大改善,人口因而迅速增长。解放初,全村人口一千人左右。至2005年,已增至3019人。人口虽然增长很快,但村民的人均经济收入还是逐年增加。1995年人均收入为2360元,2005年,人均收入为4109元。随着村民生活的迅速提高,全村新建洋房鳞次栉比,仅2005年,新建洋房11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较大商店8间,从业人员12人,年营业额50000元,汽车25辆,电视523台,固定电话450台,移动电话500台,各类工厂8间,计彩瓷二间,台灯厂一间,制鞋厂一间,电绣厂三间,制香厂一间,从业人员约1000人,年人均收入约10000元。至2005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已投资80万元,共建水泥路长3100米,大灰埕2850平方米,还建成菜篮子工程100亩,解决了不少劳力出路,同时建成三百光水利沟约1500米,确保水旱丰收。

从前,下庄村因为穷,所以很不重视教育。“五四”运动以前,村里只有一二个书斋,有钱人的子弟才能坐书斋喝烧茶,穷人的子弟只能望斋兴叹。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三庄才合办崇德小学(上庄小学的前身)崇德小学下设三个分教处,第一分教处在中庄,第二分教处在下庄,第三分教处在上庄堤外。分教处一般只设初级部,中高级部设在崇德小学正校。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至一九六九年上半年,一九六九年下半年以后下庄小学才办成完全小学。一至三年级办在石牌祠,四、五年级及初中部办在大房祠堂。设备十分简陋,拥挤、噪杂。一九七二年,大队干部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建成一座平房式学校。那时学生数已达至三四百人,因此还是感到拥挤、逼仄。雨天,校内经常积水。下庄小学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苦捱了二十多年。

后来,管区干部看到比邻管区建起了崭新的教学大楼,十分内疚,他们下定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跟上人家。经过艰苦的筹资,终于凑足了100多万元,于1995年春动土奠基,当年年底竣工。一座崭新的教学大楼终于在村东巍然屹立起来。学校环境的改善,大大调动了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项尖子比赛皆名列优等。据统计,自1980年至2005年,下庄村有大学生48人(随父母在外地工作的不计),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8、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下庄村村名由来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郑姓由掖县柴棚迁此建村,郑大公于小河上游建村名上庄(今属平度市),郑二公于小河下游建村,名下庄。

政区人口

位于南墅镇驻地西3公里处,小沽河西岸;东临董格庄、岳石;西靠上庄(平度市);南靠罗头(平度市),北与小埠接壤。全村共九姓,以郑姓居多。2004年,全村共有居民375户,1054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2146亩,果园310.4亩,有砖厂1处,全村水、电、路、通讯基本配套。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1万元,人均纯收入4932元。

社会事业

截止到2004年,村委共投资50余万元,为村民新上自来水,建学校和幼儿园各1所,修建了村委办公楼。整修大街6条,对村中的3条街道实行了美化、绿化、亮化。村中家家有彩电,50%以上的村民用上了冰箱,家家有摩托车,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2004年全村有固定电话260部,有线电视入户200余户,学龄儿童入学率,学前幼儿入园率均达到100%。为了方便群众就医,村中设卫生服务站1处。该村多年来一致为镇级文明村,曾荣获莱西市安全村、文明村、先进党支部等多种荣誉称号[3]。

9、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下庄村村情概况

村貌

下庄村隶属于三川镇清河村委会,属于坝区。位于 三川镇西边,距清河村委会0.8 公里,距离三川镇政府5公里。国土面积0.14亩,海拔1560米,年平均气温16.2 ℃,年降水量921毫米。自然资源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64亩(其中:水田107.7亩,旱地133亩),人均耕地0.8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蚕豆、大蒜等作物;荒山荒地60亩。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37户饮用井水,有37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37户通电,有3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5%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8户(分别占总数的95%和80%)。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辆,摩托车3辆。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3.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45%;畜牧业收入7万元,占总收入的24.76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3头,肉牛3头,肉羊19头);林业收入0.06万元,占总收入的 0.04%;第二、三产业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29.5%。农民人均纯收入95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3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9人(占劳动力的27.3%),在省内务工12人,到省外务工10人。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省内、省外。2008年大蒜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9%。人口卫生截止2008年底,该村有农户37户,共乡村人口181人,其中男性93人,女性88人。其中农业人口179人,劳动力117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179人,纳西族2人。

到2008年底,参加农村医疗合作121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56.43%。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5公里。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清河小学,中学生就读到金官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5公里,距离中学4公里。截止2008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59人,其中小学生48人,中学生11人。村务公开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44.45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主要有水费、各种补贴等。[4]

10、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普满乡下庄村村居大岭山下,系较大村庄,故名。村委会驻下庄岭,辖老屋、下庄岭、上庄头、白毛、田尾洞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1559亩,356产,1348人。

11、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下庄村村情概况

进村道路

下庄村隶属隆阳区辛街乡,地处辛街乡南边,距辛街乡政府所在地3 公里,到乡道路为 弹石 路,交通方便,距隆阳区12公里。东邻盛家村,南邻尖山村,西邻水眼村,北邻阿今村。辖水班 、寺门前等15 个村民小组。截至2006年底,有农户962 户,乡村人口4133 人,其中农业人口 4112 人,劳动力 2707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92 人。

全村国土面积 5.58 平方公里,海拔 1650 米,年平均气温 15 ℃,年降水量 1150 毫米,适合种植 水稻、包谷、烤烟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2765 亩,人均耕地 0.69 亩,林地 2463.7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1298.4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330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外出务工为主。自然资源截至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765 亩(其中:田2227.82 亩,地 537.18 亩),人均耕地 0.69 亩,主要种植 水稻、包谷、烤烟 等作物;拥有林地 2463.7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02 亩,主要种植 核桃、甜柿 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385.1 亩,其中养殖面积 15 亩;草地 190 亩;荒山荒地 2563.4 亩,无其他面积。无资源。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809户通自来水,有153户饮用井水,有15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962户通电,有59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4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27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00 户。

该村到乡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3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21辆,摩托车144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805.46亩,有效灌溉率为65.3%,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719.1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2 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3 户;建有小水窖154 口;无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全村有7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7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 7 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7 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7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

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4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9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92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98.4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13万元,占总收入的47.21%;畜牧业收入238.47万元,占总收入的18.3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840 头,肉牛168 头,肉羊14 头);渔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0.15%;林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1.16 %;第二、三产业收入 406 万元,占总收入的31.27%;工资性收入24万元,占总收入的1.85%。农民人均纯收入2330元,农民收入以 种植业、畜牧业、外出务工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6人(占劳动力的4.66%),在省内务工89人,到省外务工37人。人口卫生截至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962户,乡村人口4133人,其中男性2122人,女性2011人。其中农业人口4112 人,劳动力 2707 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傣族8人,傈僳族5人,其它1人。

到2006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615人,参合率87.91%;享受低保62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6 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 3.5 公里。文化教育截至2006年底,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拥有教师19 人,距离实验中学3.6 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91人,其中小学生493人,中学生198人。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4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363.61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 。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方式公开。[5]

12、河南省洛阳市伊洛园区李村镇下庄村下庄村位于李村镇以西,与诸葛镇相连。全村人口1960人,耕地面积1300亩。该村主要产业为苹果种植,种植总面积近300亩,此外,我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偃师市挂面面粉厂位于该村,年产值500多万元。[6]

13、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下庄乡下庄村下庄村位于博山区的东南部,距博山城29公里。是淄博通往临沂地区的必经之途。地处玉皇山下。建国前,绝大部分民房均破陋,现村民已大部建了新房。现为下庄乡政府驻地。设一村民委员会。共912户,3,283人。耕地2,779亩。主产小麦、玉米,其次谷子、大豆、高梁等。工副业有建筑队、地毯厂、贸易货栈等。年产值20万元。

《任氏祖碑》载:“粤稽吾任氏原籍青郡之地,邑名乐安。始祖讳全,于明洪武初迂于益都县西南乡下庄。”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有“夏庄”字样。据此,明代以前已有此村。

据传, 该村与上庄同处博山通往沂源的交通孔道。两庄相距2.5公里。平时由博山南去叫上去,自沂蒙来博山叫下来。“下庄”较“上庄”在下,故名“下庄”。后来,村民以为“下”字含有“下风”等无进取向上之义,故改名为“夏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为与“夏家庄”村名相区别,仍恢复原名“下庄”。

下庄是革命烈士石玉山、任传芝、李明海的故乡。老红军干部、山东纵队二大队军事部长薛云亭同志,牺牲在这里。[7]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