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工农村工农村位于海虞镇海阳路东西两侧,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小组在市镇区区域内,三分之二的村民小组位于市镇东侧。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级工业起步早,三产发展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

快,招商引资落户企业多。工农村由原工农、帝堂二村合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辖十五个村民小组,十一个自然宅基,463户农户, 1785人,865 亩耕地面积,农业主要以种植棉花、水稻、油料作物为主。辖区内有企业 10 家,涉及化工、针织、服装等行业。二00七年三业总产值 14562 万元,村级可用财力 9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 11801多元。

随着村级经济的发展,为村内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近年来,工农村共投入资金20 多万元,创建了“常熟市绿色社区”、“社区股份制”,硬化道路4000多平方米,改造危桥 1座,户厕配套率达 94%,自来水入户率达 100 %,合作医疗参保率达 98 %,社会保险参保率达 96.79 %,绿化覆盖率 38 %。今年将预计投入 15 多万元用于社区活动中心配套设施建设、村级主干道路的硬化、市场化卫生长效管理等各项工作,以此来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构建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经过多年努力,工农村荣获“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苏州市先进村”、“常熟市社会治安安全示范村”、“常熟市文明村”、“常熟市村民自治模范村”等二个省级、一个苏州市级、三个常熟市级荣誉称号。

2、浙江省绍兴县工农村工农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原名杨浜,由杨浜、东

浙江省绍兴县

庄、工农3个自然村组成。60年代中期杨浜村一分为三,工农村由此得名。隶属浙江省绍兴市皋埠镇。东靠东庄村,西邻杨浜村,南濒南大江,北接直落江。全村以秦姓为主,另有鲁、卢、屠、诸、陶等姓。1992年,有205户、663人,外地来做工人员约1000人。1990年,工农村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997万元,在绍兴县处于领先地位。1991年成为绍兴县1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1992年,全村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跻入绍兴县先进行列。全村有剪刀厂、印染总厂、飞越印花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全村固定资产达3600万元,从业职工1200人,职工人均收入3500元,村民人均收入2800元。

过去的工农村是个闻名远近的穷村。直至80年代初,全村仅有2700元固定资产,人均收入101元,村民们围着400多亩土地转。当时流传着工农工农,有农无工,终身劳碌,难脱贫穷的顺口溜,由此不难想象那时的贫困和落后。80年代以后,工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村级经济逐年壮大,以工促农的战略方针在艰苦创业下得以实施。工农人从一座破厂房,一只旧锅炉,几只染缸,几根染棒,27个操作人员起家,土法上马,于1980年办起了印染厂。1984年,筹集资金17万元引进印染设备,当年获益。1986年又投入13万元添置了立式定型设备,初步形成了染色、印花、定型一条龙生产格局,当年创产值1120万元,获利53万元。工农印染总厂依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产值和效益连年翻番。

1990年创税利184万元,1991年达441万元,1992年更高达746.01万元。1990年,工农村与日本两家公司联合创办了当时全区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绍兴飞越印花有限公司,总投资205万美元,并于当年上马。1992年创利174万元,创汇28万美元。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工农人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胆投入,1992年下半年又投资1700万元引进5V型全自动电脑印花机2台(套),项目建成投产后日印花能力可达8万米,先进的设备将使产品更上一层楼。

80年代初,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农村的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以工补农"使农业基础更加稳固。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厂务工增多。1992年,工农村建立农业服务公司,使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全村土地集中,指定专人管理农业生产,村民实行粮食、农副产品和蔬菜配给制。对农业的投入,始终放在首位。从1985年开始,村里对种粮的投入,年均每亩在100元以上。已完成了河岸、渠道的水泥砌,切实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稳产高产奠定了扎实基础。村庄福利村级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工农村走上脱贫奔小康的道路。对教育的全力投入是工农村提高村民素质的重大举措。1984年开始,村民从幼儿园到初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高中学生每人补贴200元;考上大学的每人补贴300元。为了使村里的孤寡老人安享晚年,1985年村里办了康乐园、茶室、理发室等,并规定55岁以上的村民均可享受每年100元的养老金。1991年实行职工退休制度,退休职工可得到月工资80%的退休费。如职工生活困难,或遇突发性事件,村里给予适当补助。从1988年开始,自来水免费供应、电费减半收取。1990年开始统一为村民灌装煤气,使100%的村民用上了煤气。村庄状况工农村的民宅,70年代前还是泥墙加草棚,70年代后期开始翻造瓦房,但建筑材料简陋。80年代中期,开始翻造二、三层楼房,到目前已有95%以上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现在工农村正加紧新农

白玉兰

村建设的硬件规划,并着手组织实施。1990年建造的水泥路,如今种植了龙柏、白玉兰等树木,道路和村庄正逐步得到绿化。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实施,工农完小教育质量提高,工农村职工业余文化补习班使大批青壮年脱盲。村青少年活动室、卡拉OK舞室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村党总支书记、工农经济实业总公司经理秦吉甫,因其优秀的领导水平和顽强的创业精神,多次被县评为优秀厂长、办厂能人、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分管各企业的"理家能手"秦连土、秦连忠、秦交忠、秦水忠等以其胆识、闯劲和才华,为工农村的经济腾飞作出了贡献。前来工农村参观取经的县内外人士达500余人次,日本、西非客人也不远万里,多次造访工农村。

3、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工农村工农村,原名旱谷地,1962年松矿山洪冲毁该村,国家

云南省个旧市地图

投资另选地建村故名。工农村隶属于大屯镇红土平坡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大屯镇 南边,距离红土坡 村委会4公里,距离 大屯镇3公里。国土面积有 0.1平方公里,海拔 1400-2740米,年平均气温 18-20℃,年降水量700-900 毫米,适宜种植 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 97亩,其中人均耕地 0.72亩;有林地 47.1亩。全村辖1 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5 户,有乡村人口134人,其中农业人口 134人,劳动力 11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4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5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 97亩(其中:田45 亩,地52 亩),人均耕地0.72 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拥有林地47.1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7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5 亩,主要种植枣子等经济林果。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电、路、电视、电话五,无路灯。全村没有通自来水,有46户饮用井水,有 4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100%)。有46 户通电,有 4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46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86.96 %和100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25户(分别占总数的 54.3%和54.3 %)。

该村到大屯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 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 3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2 辆,摩托车20 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17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0 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6 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5 亩,有效灌溉率为46.39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5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3 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 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5.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4.68 %;畜牧业收入 27.7万元,占总收入的32.4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40头);林业收入 1.04万元,占总收入的 1.22%;第二、三产业收入 52.56万元,占总收入的 61.55%;工资性收入 3.90万元,占总收入的4.6 %。农民人均纯收入2995元,农民收入以畜牧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9万元。

该村现有农户45户,共乡村人口134 人,其中男性68人,女性66人。其中农业人口 135人,劳动力110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汉族 134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 人,占人口总数的5.19%;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26人,参合率93.3 %。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 公里,距离镇卫生院 3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1]

4、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胜坨镇工农村基本情况工农村,位于胜坨镇,该村共116户,403人。土地面积689亩,耕地面积590亩。

该村以棉花、小麦、玉米 、为主导产业,全村450亩棉花全部采用地膜覆盖,种植优良品种。2006年人均收入5610元。村庄建设该村建设高标准文化大院,硬化了村内街道,村内排水畅通。街道两边栽植了绿化树木,在村庄实现了绿化、美化方面迈出了可喜一步。彻底改变了以前那种“脏、乱、差”的现象。在精神文明方面,在文化大院内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购置了文体、娱乐器材一套及1000多册图书。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劳动之余,坐一坐健身运动、阅览一下科技图书。我们每月还组织一次活动比赛,做到既让群众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知识

如今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朝着新农村的建设目标迈进。

近几年来先后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单位、文明信用村、科技示范村。今后两委班子成员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认真学习,扎实工作,团结奋进,争取更大成绩。[2]

5、黑龙江省肇源县和平乡工农村乡村概况工农村距和平乡政府北9公里处。全村有9个自然屯1,053户,4,053口人,辖区面积53,500亩,其中耕地面积25,935亩。乡村经济工农村重点发展了油料和奶牛养殖。工农村利用村民有着多年种植葵花的经验,加大了发展油料经济兴村的扶持力度。全村现有葵花种植面积3,000亩,创收150万元;该村还选树了英歌屯为奶牛专业屯,该屯奶牛存栏300多头,光奶牛牧业收入就达210万元。[3]

6、天津市大港区工农村乡村概况工农村,隶属大港区,建于1956年,人口450人,土地面积2860亩。基础薄弱、土地贫瘠的现实并没有阻挡工农村人前进的步伐。该村历届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经过五十年的顽强拼搏,在昔日的盐碱荒滩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村经济总量达到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1999年跻身于天津市宽裕型明星小康村行列,先后获得市、区级红旗党支部、文明村、综治标兵村等荣誉称号。乡村经济以工富民贫瘠的土地制约了工农村的发展,然而,工农村人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正视劣势的前提下挖掘自己的优势。津歧公路倚村而过、周边坐落众多的国营大中型企业、2800多亩闲置的荒地和油气、电力等资源成为他们的关注点,将其作为发展经济的优势。该村两委班子在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后,大胆提出“依托区位优势、能源优势,加强服务,对外招商,引进人才,大力发展工业,实现以工兴村”的经济发展思路,科学合理地调整工业布局规划,发挥工业聚集作用,形成园区工业化。他们规划了占地2.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累计投资1600多万元,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平整场地700亩,修建主干道路1.6公里,安装8台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千伏安的变压器,达到了“六通一平”,为吸引客商、发展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一批客商前来投资,天津科迈化工有限公司、天津恒通公司、大港硅酸盐厂等16家企业先后落户园区,固定资产投入已超过2.3亿元,形成了以化工生产、自行车制造、建筑材料等骨干行业为龙头的合理工业布局。全村人人进厂当工人,家家户户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红火日子。社会建设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工农村积极倡导“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以实现“村和万事兴”的更高目标。工农村的决策者们认识到,仅靠完善基础设施还不足以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的村民更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为此,村里先后筹集资金修建了文化广场、篮球场、宣传长廊,办公楼内设有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成立了老年秧歌队、青年篮球队、足球队等,举办健身比赛、消夏晚会、球类联谊赛等活动。在建村50周年大型庆典活动期间,还为村民请剧团唱戏,组织村民分老人和儿童两批外出参观旅游,不但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凝聚了全体村民,形成了团结、融洽的良好氛围。为了不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和知名人士来村里进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种养殖技术培训、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健康教育讲座等等,积极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每逢年节和重大庆祝活动,村集体都为村民发放福利,购买生活用品。落户园区内的企业老板们也经常出资慰问村民,形成了企业与村民共荣、共富的密切关系。村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使村民们解除了患病的后顾之忧。树立良好的婚育新风尚,连年被评为市级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科学、文明、健康、向上之风已经吹遍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政治文明 管理民主

工农村始终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率先垂范,克己奉公,树立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良好形象。“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支部。”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了“一名党员一面旗”活动,党员统一佩带胸卡,家门口钉有标识牌,依据村民和党员居住分布情况,明确党员承包责任区范围,发挥了党员广泛联系群众、广泛服务群众、广泛影响群众的作用,形成了“党员一面旗,群众来看齐”的良好风貌。同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健全了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证。[4]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