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头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庙头村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庙头村南靠318国道及迪塘大运河,西临震泽镇,东北紧依长洋及雪落漾,占地6.3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质良好,环境优美,全村现有人口3261人,31个组,党员121人,下设1个工业支部及3个农业支部。近年来,庙头村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团结带领全体村民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目前,全村民风淳朴,村民素质较好,村级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持和爱国卫生运动得到了稳步的推进,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卫生村”、“吴江市文明单位”、“吴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吴江市村民自治模范村”等荣誉称号,2006年又成功创建了“江苏省生态村”。

2006年实现工业销售2亿多元,利润1800多万元,全村就业率达到95%以上,农副业生产布置合理,规划科学,已有150亩柑桔与37亩果桑两个品种被认定为省“绿色产品”,引进建起的江苏省绿色水产品基地生产的“鳖鱼牌”水产品是江苏省名牌产品和农业部有机产品。蚕桑生产农户80%进入梅堰蚕业合作社,农机耕作组建了新红农机合作社,使农产品的农副业生产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减少环节,提高效益,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600元,村民无任何税费负担。目前,自来水、液化气、有线电视已走进了每家每户。职工退休金、老人基本性养老金、医疗保险受益面逐年扩大,达90%以上。全村的路、桥梁、圩、闸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建设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服务优质,无任何违法违规现象,村级医疗条件优越,治安防范网络规范,村民法制意识强,村务公开工作透明,村民生活安居乐业。

2、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河山镇庙头村庙头村位于河山镇东北,与石门镇接壤,新建沪、苏、杭高速公路擦肩而过。村域面积4.1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217亩,29个村民小组,农户736户,人口2925人。全村有党员101名,村民组长17名。

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总支、村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改善农村环境为重点,以富裕农民为目的,带领全村人民开拓创新,埋头苦干,负重拼搏,奋力争先,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6年末全村共有个私企业61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家。同时效益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已建成养鸭园区150亩,牧业园区86亩,水蛭养殖园区200亩。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3亿元,村集件经济收入达到7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139元,村集体村公益性事业投入334万元。庙头村先后获得五好村党支部、三无达标村、全面小康建设整治达标村、桐乡市科普村、文明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生态示范村、平安村示范点、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先进单位、治安保卫先进集体等市级以上各项荣誉称号20多项。省、市、镇报纸、电视多次报道全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进程,提高了庙头村的知名度。

3、山东省即墨市环秀街道庙头村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张、史、杨、萧四姓迁来此地立村,因村东有一关帝庙,取村名庙后。清康熙时(1662-1722),村人姜元衡点翰林,扩建关帝庙,改村名为关帝庙头,后简称庙头。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并载:姜元衡系康熙六年进士。

政区人口

即墨市环秀街道辖村。在大同街南偏西3.5公里,墨水河东岸。全村有耕地面积18亩。2006年,全村共有586户,总人口为22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2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5吨,经济总收入为2896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75元[1]。

4、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庙头村庙头村位流亭街道西北方向,距办事5公里。东邻308国道、城阳世纪公园、西靠中城南路、南靠流亭国际机场、北与城阳区隔桥相望。

庙头村1949年6月建立村政权。新中国成立前后隶属即墨县城阳镇;1951年4月隶属青岛市崂山办事处流亭区;1956年7月隶属青岛市崂山郊区流亭乡前进农业高级合作社;1958年9月隶属崂山郊区仙家寨人民公社罗家生产大队;1961年10月隶属崂山县仙家寨人民公社罗家生产大队;1984年4月独立建村隶属崂山县流亭镇;1988年11月隶属崂山区流亭镇;1994年6月隶属城阳区流亭镇;2001年至今隶属城阳区流亭街道办事处。

随着流亭机场扩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农业用地不断减少,2002年全村土地总面积172.7亩,其中建设用地84.8亩、农用87.9亩。域地均属平原,土壤肥沃,最适宜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

2002年,全村共有267户,总人口656人,自然增长率9.38%。全村姓氏有肖、郭、王、黄、李、牛、仇、江等10个姓氏,皆为汉族,其中肖姓最多,占全村的80%。

庙头村世代以农为业,在传统的农作中徘徊。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条件差,经济收入不高,只能解决温饱而已。1956—1984年,这一时期历经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到1986年,粮食产量突破千斤大关。70年代末,属青岛市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到1984年独立建行政村时,蔬菜种植面积达到农用地的80%以上。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蔬菜优良品种不断增多,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到2002年全村农用地共有87.9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00%,均为大、中、小棚种植。全村蔬菜总收入达73万元。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不断兴起,2002年全村一、二、三产业总收入达到800万元,人均纯收入4968元。

庙头村十分重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1959年全村通电,1984年农村用网形成,2002年全村高压线路1公里,低压线路2公里,变压器2台,总用电量80万度。

[2]1995年村投资25万元,引用镇自来水公司标准水。1995年村投资30万元铺沥青路2公里,从此结束了街道高低不平、雨天泥泞的局面。1995年,村投资8万元建庙头村幼儿园。1999年与邻近五村总投资16.8万元,建设改造北后楼幼儿园,为全村幼儿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2000年与邻近几个村总投资1000万元,合建标准现代化的流亭小学,学生就读接车送,该校2002年被命名为山东省规范小学。1997年与邻近几个村总投资1200万元新建流亭中学,该校2001年被命名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为全村适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村对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的学生分别发放300、600不等金额的奖学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00年,村成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经济的发展,村庄的变化,为广大村民带来了实惠。从1995年开始为村民垫交“三提五统”减轻了村怕 负担。村集体为村民的独生子女支付独生子女保险备用金累计10万元。从2000年开始为女满55岁、男60岁以上老人逢老人节、八月十五、春节每人发放面积20斤、大米20斤,深爱群众欢迎。

根据空港统一规划,庙头村将于2004年整体搬迁到流亭立交桥西100米处,占地80亩,建18个楼座的新居民小区。届时将有267户,乔迁新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