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津市蓟县盘山景区官庄镇联合村联合村位于蓟县城西8.5公里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盘山左中盘,通往盘山山顶的必经之路—盘山东路横穿其中,千像寺、冀东爆动遗址坐落在该村境内,该村距津蓟高速公路出口3公里,蓟平高速公路出口0.8公里,通往盘山景区的必经之路—蓟官路横穿中,交通便捷,旅游优势明显,有直达的班车,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从事农家院的有44户,一星至四星的农家院为37户共有1239个床位,能同时接待2500人住宿,3000人餐饮,人均消费60-80元,千像寺、冀东爆动遗址坐落在该村境内,旅游优势明显。可畅游盘山,观看乾隆皇帝游盘山,逛庙会,欣赏山野自然景观,品尝农家特色饭菜,体验农家淳朴生活,对盘山盖柿、红果、李子、苹果进行采摘等。
2、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联合村联合村位于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西部,境内“黄金水道”长湖申航线(迪塘)和318国道横穿东西,连结吴江两大城区的菀桃公路纵贯南北,东部为梅堰社区镇区的一部分。联合村交通便捷,环境宜人,是平望镇西一大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今已成为中外客商投资办厂的风水宝地。全村面积3.19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人口2025人。
几年来,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取得累累成果。先后荣获苏州市实践“三个代表”、实现“两个率先”先锋村,吴江市“文明村”、“村民自治模范村”、“四有四好”达标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吴江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3、云南省保山市杨柳乡联合村联合村是保山市杨柳白族彝族乡的边远贫困山区民族乡。面积42.3平方公里。地处杨柳乡西部和保山市芒宽乡以怒江为界隔水相望,北部与保山市瓦房乡山水相连。全村6个自然村,11个生产社,391户人家,总人口1775人。有彝族、汉族、白族、回族、傈僳族等五种民族,以彝族人口最多计1094人。1998年经济总收入203.3万元,人均664元,粮食总产量54.22万公斤,人均252公斤。
4 、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联合村联合村位于浙江省兰亭风景区附近,距绍兴市城区6公里。隶属绍兴县兰亭镇。由殷家坞、华家、胡家搭和木栅桥等4个自然村组成。因合作化时,这4个自然村联合组建初级社,联合之名始得。村委会驻地斑竹庵。村东北分别与福全镇陈家葑村和峡山村接壤,西与兰亭镇廊下村、人民村相连,南邻山头井村,省道线绍大公路和娄宫江并行横贯村中。村区域面积0.98平方公里,村民主要姓氏有袁、金、沈、严、杨、潘、邵、丁、屠、任等10姓。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外来做工的人员日益增多,使联合村姓氏多达上百个。1992年,全村439户、1465人,并有外来做工者500余人。有1147亩耕地,120亩山林,20亩水面。
工农发展
70年代末,联合村还是个集体经济空,农民收入低,村民住房低矮破旧,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被称为拖不动、修不好的一只破大船。1978年村民人均收入120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发展工业。1979年11月,村党支部书记袁尚庆召集村里的干部们,决定创办首家企业--印染厂(即今绍兴第三印染厂)。当时没有资金,靠原来生产队的近万元积累和村民投资,总计3.6万元起家;没有厂房,因陋就简,以牧场、兔场整修替代;没有设备,以3只圆缸、一只旧锅炉等设备土法上马。1980年5月,仅有36名职工的作坊式小厂,终于试产成功,到年底创产值50万元,实现利润14.5万元。1983年,利润达到184.3万元。1984~1986年,联合村以第三印染厂为依托,又先后创办了联合包装印刷厂和联合胶鞋厂。尔后,企业不断注重自身积累,增强实力,加速技改,扩大规模,1991年,主要工业生产能力为加工化纤布6000万米、产胶鞋200万双。第三印染厂在中国乡镇企业十大百强排列中,为第141名。1991年全村实现工业产值1.11亿元,成为绍兴县3个亿元村之一;在全国317个产值超5000万元村中名列第54位。村里有集体存款1400多万元,是绍兴县首富村。1992年,联合村进一步加快了发展步伐。7月份,组建了注册资金为1500万元的浙江联发实业公司,把村级经济经营领域延伸到第三产业,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道路,该公司是浙江省第一家省级村办实业公司。10月份,与江苏省江阴市染料化工厂联营,在绍兴县斗门镇征地100亩,投资1500万元,创办了绍兴联发染料化工厂。年底又投资800万元,与齐齐哈尔钢厂研究所联办绍兴县特殊钢厂。
农业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随着村工业生产不断发展,1987年创建了农业车间,纯务农村民,成为种田拿工资的农业工人。同时,建立了村农业综合服务站,下设农水、农技、农机、植保四个服务组,配备专业和兼职服务人员20名,并且建造农机、肥药、种子、油料、储粮专用仓库24间,计947平方米,为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尽管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但对农业投入逐年增大,10年间,累计已达到300万元。到1992年止,共砌河 2500米,占全村总河道的85%,6000米田间渠道已做成水泥渠道1000多米,田间公路、机耕路交叉成网,农机设备齐全,有拖拉机12台,抽水机10台,轧稻机120台,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连续4年亩产超吨粮,1992年亩产达1005公斤,总产1143.72吨,分别比1978年增加318公斤和429.72吨。1992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在保证粮食生产、优化粮食品种的前提下,加快了对农业的综合开发,有精养鱼塘100亩,养殖乌鱼、鲶鱼、鲑鱼等中高档鱼类。放养牛蛙10亩、河蟹20亩,还栽种桃20亩、桔23亩。
199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5亿元,税留利达1211万元,职工人均收入3592元,村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2371元。
村级经济的发展,使联合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全村家家都是万元户,户均存款达2万元。彩电、冰箱、摩托车等进入寻常百姓家。有近10%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有的还购进和高级小轿车。村民免费享用自来水、闭路电视和节日物品。从1984年起,对女50岁、男6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发放养老生活补助金,退休工人按月发放退休工资。村里办有医疗室,实行合作医疗制。村有完全小学1所,另有幼儿园和成人学校,从1985年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奖学金制度,并对成人限期扫盲,对厂里职工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村里有文化娱乐活动室、党团活动室、民兵之家等活动场所,供村民开展各类健康的文娱活动。
村区内,路、桥平坦,路灯通明。村民的住宅,70年代前大都是低矮狭小的平屋,80年代开始建砖混结构的楼房,较为宽敞,但参差不齐,式样平板。90年代开始,村里参照外地经验,实行统一规划,高标准地进行建设。1991年被定为绍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第一期工程投资300多万元,到年底,12幢新村别墅样板楼和路、桥等配套工程全部竣工。投资近千万元的第二期工程也紧接着实施。新村设施齐全,与周围环境绿化、公共建设等相配套,既讲究外形美观,又重视室内装潢,气势不凡。
多年来,联合村党支部注重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村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精神面貌随之提高。全村计划生育符合率达100%。社会治安好,封建迷信、赌博等丑陋现象基本杜绝。党支部一班人始终以创业绩、讲团结、保廉洁作为工作标准。联合村富了,不忘帮助扶持兄弟村的发展,近二三年,划拨给邻近5个村的村办企业及改善公共设施的资金30多万元。联合村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事迹和作风被绍兴县委、县府概括为联合精神,尚庆风格,在绍兴县加以推广发扬。10年来,村党支部连续被评为县级先进党组织。1985年,联合村被中共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村党支部书记、实业公司总经理袁尚庆曾被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家、省劳动模范和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1992年被授予绍兴县建设社会主义功臣的称号。
5、云南省麒麟区珠街乡联合村该行政村隶属于麒麟区珠街乡,地处珠街乡东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1公里,到乡道路为砂石路,交通不方便,距麒麟区31公里。东邻富源县墨红乡光山头村 ,南邻麒麟区茨营乡蔡家村,西邻珠街乡中所村委会,北邻珠街乡青龙村委会。辖三家、白石岩、南头、竹园、北头、庄科、李子口等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983 户,有乡村人口3872 人,其中农业人口 3872 人,劳动力 2448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797 人。
全村国土面积35.91平方公里,海拔2392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80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烤烟、花椒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3525 亩,人均耕地 0.91亩,林地24903.48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7824.52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2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525亩(其中:田501亩,地 3024 亩),人均耕地 0.91 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 等作物;拥有林地 24903.48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784.24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72 亩,主要种植花椒、桑园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226 亩,其中养殖面积 226 亩;草地 3677.83 亩;荒山荒地16473.42 亩,其他面积 5065.77 亩。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通路、电视、电话四通,无路灯。全村未通自来水,有980户饮用井水,有43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43.7 %)。有983户通电,有45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0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46.5%和81.6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63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37户(分别占总数的64.8%和64.8 %)。
该村到乡道路为沙石路;进村道路为砂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21公里,距离集贸市场21公里。
全村共拥有汽车10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21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01亩,有效灌溉率为14.2%。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5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户;建有小水窖13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9户。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有 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7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9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68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0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26.4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560.5万元,占总收入的27.7%;畜牧业收入 670.5 万元,占总收入的3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4894 头,肉牛 370 头,肉羊730只,家禽3500只);渔业收入 6万元,占总收入的0.3%;第二、三产业收入758.92 万元,占总收入的37.5%;工资性收入 236.4 万元,占总收入的11.7%;其它收入30.5万元,占总收入的1.5%;农民人均纯收入865 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等为主。
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236.4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344 人(占劳动力的14%),在省内务工338人,到省外务工 6人。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 烤烟、花椒,主要销售往 省内。2006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 287.54 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0.4%。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花椒、干果、蚕桑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养植产业。拥有企业 3 个。
该村建有小学 4 所,校舍建筑面积 7049 平方米,拥有教师 15 人,在校学生469人,距离乡中学21 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789 人,其中小学生469 人,中学生320 人。
6、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联合村联合村,1956年由4个初级社合并为高级社,故名联合。联合村辖区3个自然村,即:烂漾坞、水车弄、南朱皇,9个村民小组,185户,607人,村委驻地烂漾坞。原有耕地500亩,后因开发征用,尚有耕地60亩,山林面积1999亩,其中:用材林620亩,薪炭林72亩,毛竹山499亩,小竹山80亩,其他山352亩,早元竹260亩,干水果110亩。鱼荡20亩。是个以水稻为主的粮产区,联合村清时为七都一保五庄等,民国时为英红区余英镇四保,解放初期为城郊区千秋乡七都村,1956年为千秋乡联合高级社。1958年为千秋公社联合生产队,1961年联合分设花石开,联合两个生产大队。1984年为千秋乡联合村,1985年千秋乡划归武康镇,2001年与花石开、红山、星火合并为城西村至今。
7、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联合村位于半山区的五乡镇联合村是由横省村和雅庄村合并而成。全村辖区面积2.9平方公里,全村常住人口2000余人,845户。耕地面积1207亩。联合村境内公路、河流纵横交叉,交通十分便利,329国道、萧甬铁路,南临同三高速公路,可直达北仑港。329国道把联合村一分为二:即横省村和雅庄村。
横省村历史上是史家、蔡家、朱家三姓聚居之地。后来随着历史变迁,村民有外徙,也有迁入,久而久之,村里的姓氏也就很多了,现在横省村则被人们戏称为“百家姓”村。据传,雅庄最早居住的是姓夏为主。
在横省村,有一座被专家认定为“填补中国石牌坊史上一大空白,把中国仿木古石牌历史又推前了百余年”的宋代仿木石牌坊,只见这座石制单檐顶仅存三分之一,其他构件则倒在草丛中,斗拱和其他构造还很完整,且有门枢遗迹。据说,此地是鄞县史氏望族中史师禾的墓葬。史师禾是南宋丞相史浩的叔父,石牌坊建于南宋初期的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至今已有850年历史。由于其后裔迁居象山,所有随着岁月的变迁,墓葬及石牌坊逐渐稀为人知,被冷落在山林中。石牌坊还是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联合村联合村现位于乡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全村区域面积3600亩,其中耕地面积700亩。2006年全村总户数145户,总人口46人,其中男性245人,女性215人。
1920年,于芝兰由利津县迁此定居,人称于家屋子。同年,沾化县谭家谭汝滨迁至于家屋子附近定居,名为谭家屋子。1929年,乐安县周万春迁于四顷四地段上居住,故名四顷四。1951年三个屋子已连为一村,取名联合至今。该村现有145户,450人,耕地面积1650亩。
联合村第一个党员是韩照明,于1942年7月入党;1961年5月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5人,支部书记郭延增,支委段召云、张承吉,隶属于中共沾化县太平公社委员会。近年来,随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不断加强,该村党员不误逐渐壮大,至2005年发展到21名。
1982年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开始发展,村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全村实现了电灯照明。1991年铺设了1500米的柏油路。1996年村里安装了电话,100%的农户有了电视机。2003年太平乡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项目面积2800亩。其中联合村1000亩。2003年全村通上了自来水,2007年户户通上了自来水。2005年实现了柏油路户户通和闭路电视户户通。
2002年,获得区级先进党支部、2005年,先进妇代会、2006年“四五”普法先进单位、2006年市级卫生村,市级小康文明村。
9、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平掌乡联合村联合村委会是新平县平掌乡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平掌乡北面,距平掌乡政府所在地40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新平县城184公里。东面邻哀牢山原始森林,南面邻平掌村,西面邻丫口村,北面邻库独木、仓房村。辖曼穴、马鹿塘、田头寨、邓家三、四家寨、大干田、坝塘街、小曼穴、玉碗水、老李寨、大地、山尾巴、芦场、三家村、老马坟、干龙潭、新寨、老张寨、上格界、下格界、小河边、共2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25户,共2041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2041人,劳动力1206人。
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42525亩,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5.3℃,适合种植包谷、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820亩,林地11301亩,人均耕地1.38亩,共有经济林果地6075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为主,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0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3元。
10、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岩帅镇联合村该行政村隶属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地处岩帅镇正东边,距岩帅镇政府所在地7.00公里,到乡(镇)道路为 土路,交通方便(不方便),距县120公里。东邻安康,南邻小邦坎,西邻岩帅村,北邻黄果。辖上寨、下寨、等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29户,有乡村人口1041人,其中农业人口1041人,劳动力45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67人。
全村国土面积3.03平方公里,海拔1,690.00米,年平均气温 24.00 ℃,年降水量 1,300.00毫米,适合种植茶叶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685.00 亩,人均耕地3.8亩,林地2,852.8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139.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5.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11、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联合村该村隶属于威远镇,距镇政府23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辖芒玉、勐麻等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90户,有乡村人口1911人,其中农业人口1911人,劳动力136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60人。全村国土面积58.2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133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238 亩,人均耕地1.69亩,林地22786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0.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12、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嘉禾乡联合村该行政村隶属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距乡政府所在地8.00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 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72户,有乡村人口1313人,其中农业人口 1280 人,劳动力90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99人。
全村国土面积31.23 平方公里,海拔 1,370.00米,年平均气温17.10℃,年降水量 2,279.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茶叶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536.00 亩,人均耕地3.5亩,林地25,138.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5.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972.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 为主。
13、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乐秋乡联合村联合行政村隶属 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地处乐秋乡西南边,距乐秋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较方便,距县40公里。东邻上虎村委会 ,南邻碧溪乡 ,西邻巍山县,北邻麻栗村委会。辖黄草坝、大坝地、鸡笼等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26户,有乡村人口1671人,其中农业人口1671人,劳动力87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46人。
全村国土面积15.57平方公里,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 15.4 ℃,年降水量1076.4毫米,适合种植玉米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2256.3 亩,人均耕地1.35 亩,林地14961.97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522.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21.5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14、云南省怒江兰坪县河西乡联合村该行政村隶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地处河西乡南边,距河西乡政府所在地19公里,到乡道路为 土路路面,交通方便,距县63公里。东邻河边,南邻胜利,西邻胜兴,北邻河西。辖上安乐、平登、等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84户,有乡村人口1591人,其中农业人口1585人,劳动力102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766人。
全村国土面积24.45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1050毫米,适合种植 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924亩,人均耕地2.5亩,林地23148.1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5.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5.8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15、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联合村该行政村隶属 剑川县沙溪镇,地处沙溪镇最南边,距沙溪镇政府所在地11.00 公里,到沙溪镇道路为 弹石路,交通不方便,距剑川县40公里。东邻红星村,南邻洱源县乔后镇,西邻弥沙乡,北邻溪南村。辖上江坪、下江坪、东富乐、西富乐、东北甸、西伙山、米子坪等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68 户,有乡村人口1664 人,其中农业人口1644 人,劳动力 851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01 人。
全村国土面积31.42 平方公里,海拔 2100 米,年平均气温 18.00 ℃,年降水量 615.00 毫米,适合种植 水稻烤烟大麦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443.00 亩,人均耕地 .8 亩,林地 39,390.30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333.4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151.00 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养殖业为主。
16、内蒙古五原县隆兴昌镇联合村五原县隆兴昌镇联合村紧靠县城,信息优势、区位优势明显。村里人依托这一优势,养奶牛、育肥肉牛肉羊肉猪、种温室大棚、搞收购流通、经营门点做买卖,各使各的招,各发各的威,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你追我赶的致富竞赛中,联合村成了五原最富裕的村之一。
联合村党支部采取党支部领办的方式,率先组建了回族奶牛养殖协会,建成了拥有168栋标准化圈舍、420头奶牛的大型养殖小区,使协会会员人均纯收入由3100元增长到4600元,极大地增强了党支部的亲合力和向心力。
17、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青龙镇联合村联合村辖村民小组22个,户数666户,总人口2420人,其中党员54人。土地面积6397亩,其中耕地面积2413亩,园林面积860亩,林业面积2906亩,水面面积218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指导下,联合村发展了蔬菜种植1000多亩(复种面积),发展大棚蔬菜,按照标准生产无公害蔬菜,200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联合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及订单生产。蔬菜种植基地带动了全村80%的农户,经济得到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200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308元,略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18、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平掌乡联合村联合村委会是新平县平掌乡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平掌乡北面,距平掌乡政府所在地40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新平县城184公里。东面邻哀牢山原始森林,南面邻平掌村,西面邻丫口村,北面邻库独木、仓房村。辖曼穴、马鹿塘、田头寨、邓家三、四家寨、大干田、坝塘街、小曼穴、玉碗水、老李寨、大地、山尾巴、芦场、三家村、老马坟、干龙潭、新寨、老张寨、上格界、下格界、小河边、共2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25户,共2041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2041人,劳动力1206人。
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42525亩,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5.3℃,适合种植包谷、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820亩,林地11301亩,人均耕地1.38亩,共有经济林果地6075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为主,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0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3元
19、贵州省龙里县羊场镇联合村联合村位于贵州省龙里县边缘地带羊场镇境内,云雾山脚下,群山环绕形成的小山小河上,地势较高,一千多米海拔.东面与贵定县云雾镇接壤,西与惠水县岗度乡接壤.有309省横经过,联合村有12个自然村寨.分别为猫耳洞,龙井,杉木村,长边,上宝山,下宝山,大寨,田坝寨,破塘,黑石头,马路边.12个自然村寨分为9个村民小组.其中黑石头与杉木冲.大寨和马路边合并成两个小组.该地区纯是布依族,苗族聚居的村寨.布依族和苗族人口各占一半.猫耳洞,龙井上下宝山.破塘以苗族为主.其余村寨为布依族.全村总人口1250人,共有253户人家.最近几年由于外出务工,部分在外求学等原因,全村留守人口逐年减少.外出人口将近占50%,人们普遍靠种植水稻和油菜等农产品获得收益,种植方式仍停留在较古老的农耕作方式上.全村占地面积上万亩.拥有林地3000余亩.人均耕地1.2亩.由于人们对山林的保护意识逐年提高,现有的林地得到很好的保护,彻底摆脱了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方式.人们大力抓农业生产.积极发展各种经营,生活水平日新月异.有的农产开始种植茶叶,但由于技术,资金等束缚,规模较小,还仅够自供.附近有一私人投资的茶厂,一定意义上带动了这里其他产业的发展,这里的云雾茶叶也远销很多地方.该村有一所公办小学:甲架小学,共设有7个班,在学校学生180余人,教师骨干11人.解决了这里的孩子受教育的问题,近年从这里考上县城重点中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孩子.少年是国家的栋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近年在国家政治的扶持,村民门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实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20、广西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联合村联合村位于丁当镇东南面,与我县那桐镇、邕宁县坛洛镇接壤,村委会设在那加屯,村部距镇政府驻地14公里。全村共设有两个渡口,辖那加、曲流、四方、那好、坡这、敏雷6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640户2876人。联合村共有耕地8550亩,其中水田2500亩,旱地6050亩,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甘蔗、木薯、玉米。
联合村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全村目前共有50名党员。联合村主要经济收入靠甘蔗种植及外出务工,2005年人均纯收入1800 元。联合村6个自然屯均实现“三通”,全村共建有沼气池 250 座,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仍坚持甘蔗种植及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联合村丰富的水资源。[1]
21、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洛水镇联合村联合村位于美丽富饶的石亭江边,什邡市城区出北门16公里,广岳铁路、广青公路跨境而过。北距洛水场镇3公里,南距尚家场2公里,是农产品交易和其它商贸活动的最佳场所。全村共有农业户511户,农业人口1585人,中共党员57人,耕地面积1021亩。村集所有小型水电站一座,年收入7万元。年人均纯收入4680元,村内有以虹宇化工为龙头的3家民营企业正良好发展。该村从2002年起一直是市长、市政府办的定点帮扶联系村,给该村的各项事业发展投资环境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大蒜、黄背木耳、番茄以及其它蔬菜。特别是以温江“红七星”为主要品种的大蒜是云南等地生产蒜苗和菜用价值高的独蒜的唯一用料,产品供不应求。该品种的蒜苔以无油苔、无病斑、绿色部份长等优点深受外商青睐。还有黄背木耳是菜用价值高、营养丰富的菌类蔬菜。每年到了收获季节就有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高仓村,组织好品种销往全国各地。[2]
村内的村道已全部改建成了水泥路,并接通了与全国联网的广青公路,适合各种车辆通行。全村80%的支斗农渠改建成了新型的“U”型节水渠,解决了大春用水矛盾。
全村通了自来水,80%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60%的农户看上了清晰明亮的光纤电视,村内通了互联网、广播,农房改造率100%,现有20%的户按新农村住宅标准建了新房,同时修建了新型沼气,还有20%的户正在规划筹备中。
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1岁,都具中等专业及以上学历,其中有助理农技师以上技术职称的4人。通过班子成员的努力工作和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先后被德阳市政府命名为“大蒜专业村”,什邡市政府命名为“十大工程建设示范村”和“实践‘三个代表’结合示范村”,同时还是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22、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联合乡联合村联合村隶属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联合乡,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乡政府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132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72 户,有乡村人口1164人,其中农业人口1164 人,劳动力76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81人。
全村国土面积16.6 平方公里,海拔2590 米,年平均气温12 ℃,年降水量1011.6毫米,适合种植马铃薯、荞子、燕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745.01 亩,人均耕地2.36 亩,林地12319 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2 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养殖业为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