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恶性黑色素瘤中医治疗医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北京恶性黑色素瘤中医治疗中心是由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成立,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郑伟达教授担任主任的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相结合的专业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机构。

恶性黑色素瘤亦称黑色素癌,是起源于表皮黑色素细胞或色素痣的恶性肿瘤。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中年和老年,女性稍多于男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世界备地的发病率每年均低于1~2/10万人口,但澳大利亚的昆士兰邦年发病率达16/10万人口。黑种人和亚洲人很少患此病。我图上海地区有资料统计为0.41/10万人口。过去认为本病是恶性程度高、转移快的肿瘤,近年来发现其恶性程度并不象过去所认为的那么高,雀斑样痣黑色素瘤5年存活率高达80%~90%。结节型黑色素瘤在转移前接受过治疗的患者,5年存活率约50%~60%。

传统医学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认识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特别是晋末医家刘涓子所著的《刘涓子鬼遗方》及隋朝医家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都详尽地记载了“脱疽”“黑子”的临床表现,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明代医家所撰的《外科正宗》记载了对本病内外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传统医学对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在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方面有较大的优势。恶性黑色素瘤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归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黑子”“黑疔”“脱疽”“历疽”等范畴。

中医学对黑色素瘤的认识源远流长,自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经》记载本病以后,历代医家从不同的侧面对本病的认识和治法作了许多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治体系。综合诸医家的论述,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机体内外多种致病因素有关。一是热毒: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胆火毒循经而发;二是湿浊:饮酒食甘,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发于肌肤;三是气滞血瘀: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行受阻,凝滞孙络而成;四是正虚: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或房劳过度,损伤肾之真阴真阳;五是外邪侵袭:风、热、暑、湿、燥、火外邪侵袭肌肤久而毒积脏腑,真阴枯灼,终发恶疮。

(一)临床表现

1)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特别是足底、手掌、肛门周围、外阴、腰及头颈部。通常起初为棕色或黑色或蓝黑色小点,呈浸润性生长,且快,坚韧,无毛,大小不等,迅速破溃,沿淋巴管可见细线状色素沉着,围绕原发灶出现多发性、隆起的卫星结节。

2)晚期肿瘤向深部浸润,并可出现淋巴结转移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切忌针吸、咬取、切取活检,以防扩散。确诊后应于48小时内作根治手术。

2)恶性黑色素瘤的吸32P率较色痣高,故静脉注射99P100~150μCi,即可鉴别。

3)无色素性黑色素瘤常不易诊断,可做3,4羟苯胺酸DPa试验,如呈阳性反应,表示瘤细胞确实由黑色素母细胞而来。

中医对黑色素瘤的治疗,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论述最详。以后历代医家,特别是近代医家在大量临床实践中确定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辨治模式,展示了中医药治疗黑色素瘤确能改善症状,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

(1)药物治疗

1)热毒内蕴证。

主证:黑瘤破溃,合并感染,淋巴结区域转移,或有全身播散,发热烦躁,身痛肢酸,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尿短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或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扶正抑邪。

方药:四君子汤合青米绿梨汤。

青黛12g、薏苡仁30g、绿心豆30g、藤梨根30g、猪苓15g、黄芩10g、白茅根12g、半枝莲20g、生大黄8g、太子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4g、绞股蓝15g、生黄芪15g。

分析:方中用青黛、绿心豆、藤梨根、白茅根、半枝莲等清热解毒;用薏苡仁、猪苓清热利湿;用生大黄清热通便;配以四君子加绞股蓝、黄芪益气扶正;攻补兼施于一方。本方适用恶性黑色素瘤破溃合并感染或有淋巴结转移者。

2)肝肾阴虚证。

主证:黑瘤局部溃烂,疮面污秽,气味恶臭,肿胀疼痛,或发烧盗汗,或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口咽干燥,渴不喜饮,纳呆消瘦,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见紫斑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祛毒化结。

方药:地黄白蛇汤

生地20g、山茱萸10g、女贞子30g、旱莲草10g、黄精30g、当归20g、紫河车10g、土茯苓20g、猪苓20g、秦艽10g、白英20g、蛇莓20g、龙葵20g、仙灵脾10g。

分析:方中用生地、山茱萸、女贞、旱莲、黄精、当归、仙灵脾及紫河车滋补肝肾以扶正;用土茯苓、猪苓、秦艽、白英、蛇莓、龙葵祛毒化结以攻邪。本方适用黑色素瘤术后复发或广泛转移未能手术治疗者。

3)脾肾阳虚证。

主证:黑瘤破溃,流液清稀,神倦乏力,口淡乏味,纳食低下,喜温热食,食凉胃胀,形寒肢冷,便溏溲清,舌胖色淡或淡紫,舌边齿痕,苔白滑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健脾,扶正抑癌

方药:四君子汤中加味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黄芪10g、仙灵脾10g、山茱萸15g、巴戟天10g、红花10g、补骨脂10g。

分析:本方用四君子加黄芪健脾益气以扶后天之本,用仙灵脾、山茱萸、巴戟天、红花、补骨脂温补肾阳以救后天之本。本方适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晚期患者。

4)气血两虚证。

主证:恶性黑色素瘤外科切除后,或原发瘤切除而转移灶尚存,或未经手术切除,局部无疼痛,忡瘤未溃,而见神倦乏力,面色苍自,动则气急,心悸怔忡,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补气养血、解毒化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20g、苍白术各20g、茯苓30g、甘草20g、生地20g、当归20g、赤自芍20g、川芎10g、黄芪30g、自藓皮30g、山豆根10g、草河车10g、白花蛇舌草30g、黛蛤散20g。

分析:本证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之患音,故用八珍汤加黄芪补气养血以扶正,用白藓皮、山豆根、草河车、自花蛇舌草、黛蛤散解毒化瘀以攻邪。

(2)外治法

1)茯苓拔毒散

茯苓、雄黄、矾石各等份,共研细粉,过7号筛,混合均匀备用。

功能主治:拔毒燥湿敛疮。

使用方法:将患处皮肤按常规消毒后外敷茯苓拔毒散,每日换药1~2次。若用散剂感到干痛时,也可制成软膏或用熟麻油调散。若患处出血较多,可撤少许三七粉。

2)五虎丹

水银、白矾、青矾、牙硝各180g、食盐90g,按降丹法炼制,炼成自色结晶为佳。

功能主治:拔毒消腐,软坚消瘤。

使用方法:①五虎丹糊剂:五虎丹结晶1.2g,蟾酥、红娘、斑蟊(去头足)备0.5g,洋金花1g,以浆糊2g调成糊状,涂于溃疡面,以普通膏药覆盖之,每日换药1次。②五虎丹钉剂:药物组成及份量同糊剂,用米饭赋形,搓成两头尖的棱形钉剂,长4cm,中间直径0.3cm,重约0.72g,阴干备用。在癌肿的基底部插入癌肿的中央,视癌肿的大小可一次插入2~5个半枝;瘤肿大的分期插药,待第一次插药处肿块坏死脱落后再插第二次。用外科膏药覆盖之。

注意事项:五虎丹为汞制剂,持续用之过多,时间过长,少数患者可有急、慢性汞中毒现象。一般轻者嘱服生绿豆粉,重者则需停药,予对症及支持疗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