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目连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目连戏”是曾经流行于南乐县民间的一个口述本,以民间杂耍为主,集综合戏曲、武术、焰火、魔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开肠剖肚等特技表演,服装、道具、化妆、表演均有独特之处,唱腔初为民间小调,清朝时改为大平调。“目连戏”自宋朝由开封传到南乐县。南乐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偏僻封闭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使该戏曲一直保留着古老的原始风貌,其表演形式、戏剧程式等方面无不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

源于河南、深藏于南乐民间的“目连戏”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剧种,堪称戏剧的老鼻祖,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对中国的戏剧起源、沿革及发展传承等都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为研究华夏史学史、文学史、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等提供了珍贵资料。有专家认为,“目连戏”的发现和研究可能会改写中国戏曲史。历史上的戏曲艺术,据记载是以元杂剧为始,而“目连戏”则早于元杂剧,其情节内容与唐朝的目连变文一脉相承。南宋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观者倍增。”明朝有郑之珍创作的戏剧《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目连戏”在清康熙年间曾传人宫廷。

“目连戏”曾在南乐县广泛流传,多在春节上演,深受群众欢迎。“文革”期间被视为封建迷信禁演,1986年恢复演出,但受影视文化的冲击,已濒临灭绝。“目连戏”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有效地促进抢救保护工作。

目前,南乐县文化局已组建一支能演出“目连戏”的民间文艺队,将在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赴郑州参加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目展演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