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作者:罗骞著

ISBN:10位[7208074046]13位[978720807404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1

定价:¥38.00元

内容提要本书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从历史重构、逻辑重构和批判性对话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思想展开系统研究。

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以“资本”为本质范畴展开的现代性批判,颠覆了黑格尔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重建了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就现代性的经济基础、基本原则、根本动力、主要特征、最终出路等等方面提供了核心框架。

后现代语境中的“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批判主题,由于放弃或弱化了对现代历史存在论基础的批判考查,现代性意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叙事风格等等,以此为基础的现代性批判本质上是一种观念论批判,此种批判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方法论上的总体性、价值取向的阶级性、批判态度的辩证性和理论批判的实践性之间存在基本差异。

作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看成是现代性批判的基础存在论,而不是一种还原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为现代性批判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资本全球化带来的危机和困境迫切呼唤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使之焕发出新的批判潜力。

作者简介罗骞,1974年生于贵州安龙,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后于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2000年起师从复旦大学哲学系陈学明教授攻读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2006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同时负责编辑《马克思主义文摘》。

目录总序

前言

一、论题的处境及其任务

二、国内外研究的大致状况及面临的困难

三、基本思路和最终目的

引论马克思的现代与现代性概念

一、“现代”之一般

二、现代性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定向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当代遭遇

上篇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历史进展

第一章现代性批判的起点:“自我意识”到“政治解放”:

第一节“启蒙原则”与“自我意识”哲学

第二节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现代分离

第三节“现代”作为“政治解放”

第二章现代性批判的全面展开:“劳动异化”到“社会异化”

第一节“抽象劳动”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性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现代性批判的纲领:《共产党宣言》

第三章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1848年革命的失败及其反思

第二节现代性批判的经济学视域

第三节《资本论》及其手稿与现代性批判

第四节现代性批判的结晶:《哥达纲领批判》

本篇小结

中篇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逻辑结构

第四章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视域

第二节商品: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资本:现代的基本历史建制

第四节异化:现代性状况

第五章马克思对现代性基本特征的揭示

第一节“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现代性的抽象性

第二节“所有固定的一切都烟消云散”:现代性的流动性

第三节“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现代性的矛盾性

第四节“商品拜物教”:现代性的世俗性

第六章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方法论上的总体性

第二节价值立场的阶级性

第三节理论批判的实践性

第四节批判态度的辩证性

本篇小结

下篇与当代话语的批判性对话

第七章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批判及其限度

第八章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当代形象

第九章辩证地对待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