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汉口区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15公里,长凡235公里。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为“褒斜道”。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250公里,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

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第二次出山即取道褒斜道。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即指此而言。同上书《河渠书》载:“其后有人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天子(汉武帝)以为然,……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500余里。

在褒斜道南口是用人工开凿的一个隧道洞,叫作石门,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淹在水库中。

褒斜道石门的开凿时代,据《石门颂》记载是在东汉,“至于永平(汉明帝年号),其有四年(公元61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而动工于“永平六年(63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色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九年(66年)四月成就。……”(《鄐君开通褒斜道碑》)据此可知石门开凿于公元1世纪,故近代外国某专家说:“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国的陕西褒城”。指的就是这个石门。

褒斜道石门自秦汉以来,时通时塞,历次修复,多留有摩崖石刻。

石门洞内东西两壁和洞外南北数里的险坡、断崖以及褒河水中、沙滩的大石上,多有由汉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历代开通、修复褒斜道、石门和山河堰工程情况的记载;有的是参观、游览的留念题记,清代有人统计,约40余种。而其中的“汉魏十三品”,唐宋时期,即负盛名,誉满全国。

所谓“石门汉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门洞内东西两壁,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的《石门颂》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刻的《石门铭》为代表而言,其中虽羼有少量的宋代摩崖石刻,但也是以汉魏摩崖为主体而进行研究的产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