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海南村海南村位于金清镇东部,东临东海,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0亩,有资料显示,全村人口1258人、94户,共有党员33名,村民代表37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拥有可支配资金600多万元,村人均收入7800元。
该村充分利用山海资源的优势,念好山海经。目前,海南村采石场已开始开发,效益较好,洞头咀岩场即将动工,总方量达621万方,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00多万元,投资140多万元村主干道路硬化工程已经完工。10亩标准厂房用地现已批准,有望即将动工。工业园区面积有待政策许可将扩大到120亩以上,一级文化村工程已经完成。村庄整治工作现已全面开展,这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的美化优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搞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310亩农业丰产方在该村试点,实行管理、灌溉、防治、播种四统一,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推进滩涂养殖,海水、淡水养殖,有70%以上劳动力参加养殖业,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经济收入。於2006年荣获区、镇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集体。[3]
2、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海南村海南村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辖村。位于镇政府东2公里,北纬29°41′,东经121°47′,村委会驻中叉,辖中叉、陈佳、四份头、邵家、大礁面、上楼屋、下三叉7个自然村,因地处象山港南,故称海南村。有资料显示,全村总户数860户,人口2213人,该村有耕地2442.3亩,其中水田1321.9亩,旱地1120.4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主要有油脂化工、钢带制品、绣服等产业项目。农民年人均收入7291元。[1]
海南村原属于球山乡,因它位于球山乡之南,以前村名为“球南”,上世纪60年代后才改名为海南,人们对此的解释是:靠海。
这是个人口众多而居住相当分散的村庄。原是咸祥镇的第一大村。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因人口多,它没有被列入撤并行列,但已退居全镇第二大村。
海南村共有7个自然村:大礁面、下三岔、中岔、邵家、四份兑、陈家和高楼屋。全村南北长达2公里,排列呈狭长型,最南面的是靠海的大礁面自然村,最北面的为高楼屋自然村。由于各自然村相对独立,不相连,虽说从宁波来的620路公交车通到了这个村,但由于它是东西向经过高楼屋,因此,对于大多数海南人来说,乘公交车还需要走不少路,所幸的是,连接各自然村的海南公路靠着众人的热心相助,已浇成了水泥路,村民们外出方便多了。为感谢热心村民的这一义举,村里在海南公路的起点立了一块碑,刻上了捐款人的名字,并建了一座凉亭,名为海南亭。
村人以朱、陈、徐、邵姓为主,其中朱姓最多,占到了一半左右。但各姓的世祖是何时定居海南的,村人却说不清楚。从今年73岁的老人陈定兆口中,我们得知陈姓村民的来历。据说,陈家世祖是养鸭的穷苦人家,大概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的一天,他将鸭子赶到了海边滩涂。他见滩涂上有小鱼小虾,放鸭不用喂养,于是就在这放鸭的好地方定居下来。说来也怪,陈家养了100只鸭,但每次可以捡回150只蛋。人们说,这是由于当时滩涂上野鸭生的蛋和家鸭的蛋混在了一起。陈姓人家由此发家。于是,陈家太公就想购置田产。一天,住在东边的陈家太公购置了一处田产,住在西边的太公没有买到田产,很是生气,但他不吵也不闹,只是将一根木棍扔了过去。住在东边的太公也照样不吵不闹,只将棍子扔了回来。后来,住在西边的太公也买到了田产。据说,陈家最盛时购置的田产长达2公里多。现在,陈姓人聚居的地方称为陈家自然村,一色地居住着陈姓人,共117户。
靠海吃海,这是海南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以前,他们以晒盐为生。老辈人常说,“大麦出须,晒煞弹鱼(书名为弹涂鱼)”,此时即是晒盐的最佳时间。他们将从滩涂上刨来的泥堆成高墩,淋以水,把淋下来的水放入锅中烧制。那时没有大锅,他们就用竹篾编成如七石缸大的土锅,两面涂泥。这样的土锅免不了要漏,而且补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锅里的卤水正沸腾时。海南人却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即是先向锅中倒入冷卤,随之用手紧抓泥巴顺着冷卤伸进热锅迅速补好漏洞。盐晒好后,海南人将它挑到二三十公里外的韩岭市出售。一担盐的分量起码在60公斤以上,走在又窄又弯来弯去的山路上非常艰难。
后来,中岔人曾经以抓黄鳝、抓鳖而出名。人们说,当时的中岔人只要路过河、沟,一眼就能看出里面是否有黄鳝,而在河里戳鳖也总是一戳就中。四份兑等自然村的人则出海捕起了鱼,这使出海捕鱼逐渐成为海南村的一大特色。原先他们撑的是木帆船,后来才改为机帆船、“铁壳船”。为此,解放初期村里还曾经出过一件大事:有一天,海南村和附近几个村的村民共七八人撑着木帆船在近海捕鱼,突然风雨大作,船无法靠岸,一路随风漂流了3天3夜,大伙都以为这些人是有去无回了,所幸的是,当他们漂到日本海域,被正在捕鱼的日本单拖船发现,因而获救。
据说,海南人长期以来过着“耕海牧渔”的生活,就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大抓粮食生产时,村民们在从事粮食生产的同时,仍然出海打鱼。上世纪80年代,全村大小船只达到100艘左右,约有1/4的家庭从事海洋捕捞业。那时,渔民的年收入达到二三千元,远远高于从事粮食生产村民的收入,部分家庭还成了万元户。
说起渔家人,很多人都认为他们遍尝了各种海鲜,可渔家人告诉我们,不管是钱挣得多还是少,他们自己吃的是些没人要的或是卖不上好价钱的小鱼小虾,好一点的海鲜他们从来舍不得吃,都挑到集市上去卖了。在海南村,渔家妇女是卖海鲜的主力军,常常是男人10天半月地出海打鱼,回来后就什么都不干了(当地称之为“上船懒”),卖鱼、补网、做家务全是妇女的事。因此,年轻的渔家妇女挑担卖鱼往往是一头小孩一头鱼,近的到咸祥街,远的则要到塘头市或象山。
后来,由于沿海建起了标准海塘,一部分渔民就由海洋捕捞转为海水养殖,海南村的近900亩棉花田也改成了养殖塘,海南村从事海洋捕捞业的人渐渐减少。1998年,朱秀岳率先承包200亩田进行海水养殖,成为我区一大新闻,随之,我区的黄鱼育苗等多种试验都在该养殖塘中进行。海水养殖业成为海南村的一大特色,也是该村村级经济的主要来源。去年,海南村村级可用资金为4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300元。
近几年,海南人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滋润,村民集资,村间道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大礁面自然村还建起了东海公园;作为全镇试点单位,海南村今年春节前完成了水改工程,自此,村民喝水又实现了一大跨越:先是用大嵩江水,后来用上了铁砂岭水库的水,现在则用上了梅溪水库的优质原水[2]。
3、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拉市乡海南村海南村位于玉龙县城西面,距丽江市区8公里,其所在的拉市乡是一个典型的纳西族聚居的农业大乡,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经济林果业,素有“丽江水果之乡”的美誉。在新农村建设中, 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乡党委提出的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示范引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的原则,着力在“六新一优”做文章,即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组织建设实现新加强,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努力争创一流的优秀村级党组织。
在产业培育与发展过程中,村党支部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在产业发展方面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支部+协会+公司+党员制富带头人+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雪桃为主的特色种植林果业、以菊苣养猪为主的生态养殖业、以反季大白菜种植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和旅游服务业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海南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大力扶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村内现有蔬菜协会、雪桃协会及养殖协会等组织,同时引进雪桃公司、红程公司、菊苣公司等企业,如在雪桃协会的组建与雪桃公司的引进方面,海南村党支部根据海南村适宜种植雪桃和种植雪桃经济效应好的实际情况,在了解了市场供求信息的基础上,依托木崇凤、和荣贵等种植大户和能人,引导他们主动为农户培训,把技术送到农户家中,送到田间地头,用实实在在的事例引导农户种植雪桃,当雪桃种植面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又着手组建了雪桃协会,带领群众参与农产业开发,目前,发展农民会员123多户1000多人,通过协会为广大农户服务,协会的成立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民科技水平。同时,海南村党支部为了增强农户市场应对能力,架设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于2004年与昆明新知图书城签定了在海南村种植300亩雪桃种植基地的协议,从而使示范基地成为全村规范种植雪桃的示范点,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使海南村形成了规模化的雪桃种植。并于2005年引进了雪桃公司,在掌握市场价格和市场供求信息的基础上,每年都通过协商与公司签定销售协议,并让公司积极主动为农户服务,使农户在田边就能销售刚采摘的果实,免除了群众的后顾之优,有效促进了农户的增产增收。[8]
4、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程海镇海南村村情概况海南村隶属于程海镇海腰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程海镇北边,距离海腰村委会0.2 公里,距离程海镇12公里。国土面积4.55亩,海拔1550米,年平均气温18.7 ℃,年降水量731毫米。自然资源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23亩(其中:田331亩,地191亩),人均耕地1.2亩,主要种植稻谷、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6287.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5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38亩,主要种植柑桔、石榴等经济林果。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96户通自来水,有2户饮用井水,有4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9%)。有102户通电,有4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9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47%和96.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0户(分别占总数的58.8%和39.2%)。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15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6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户;建有小水窖1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6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10亩,有效灌溉率为59.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9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73 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3万元;畜牧业收入29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80头,肉牛6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7万元;林业收入16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5万元;工资性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0人(占劳动力的5%),在省内务工6人,到省外务工14人。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柑桔、石榴,主要销售往本县。2008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万元。该村发展经济林果特色产业。人口卫生截止2008年底,该村有农户102户,共乡村人口404人,其中男性202人,女性202人。其中农业人口400人,劳动力270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傈僳、白族、汉族混居地),其中傈僳族6人,白族2人,汉族398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人,占人口总数的0.9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80人,参合率93.1%;享受低保5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2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2公里。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海腰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星湖中学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2公里,距离中学12公里。截止2008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6人,其中小学生36人,中学生20人。村务公开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0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523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5亩。已无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6000元(人均15元),一事一议筹劳1400个(劳均4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 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4]
5、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胜坨镇海南村概况海南村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胜坨镇,位于胜坨镇东部,全村1504人,385户,村两委由3人组成。由于地处胜利油田腹地,大部分土地被油田征用,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无地村。经济发展海南村立足实际,大力发展土建、安装、运输等产业,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2007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5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900元。精神文明海南村两委成员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积极抓好建设和发展,海南村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创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新村、建设稳定油区”为总抓手,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先后获得了县级“文明村”、“优秀党支部”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按照小康文明村建设的要求,以村容村貌整治作为建设小康文明村的重点突破口,把海南村基本建设成为了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活风尚文明、生活习惯卫生、村庄环境整洁、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治进步、社会安定有序的小康文明村。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文明村建设活动,在村部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村民活动、培训中心,完善“三小(党小组、村民小组、计生小组)活动室”建设,深入开展了“综治三包”活动,成立“禁赌、禁黄、禁毒”老年劝导小组,实现了社会治安稳定,无黄、赌、毒、盗等违法犯罪现象。同时,大力开展“创十星、评十户”、“争五好”活动,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三个文明”建设走在了全镇前列 。[6]
6、海外的海南村

相似的习俗、相同的语言、相近的地缘关系,使得早期旅居海外的海南籍侨胞总是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一些独具海南文化特色的“海南村”,至今仍存在于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些“海南村”的共同特点:一是居民多讲海南话;二是保留诸如海南鸡饭、海南咖啡等饮食文化;三是建立海南会馆等乡团组织;四是设立华文学校和文化剧团;五是祭祀妈祖、关公、兄弟公和水尾娘娘等诸神。
1、马来西亚雪兰莪巴生“海南村”建立于1910年,村里共有整百户人家,大部分是早期由海南岛迁移至此,全盛时期人口达2000多人。村内大人、小孩都懂讲海南话。村内建有一间间长屋,通常一间长屋可住上10多户人家。1916年,海南会馆正式建立,同年,村里还协力合办了务德华文小学。1920年前后,村民们发起组织琼侨雅乐剧社(后改名为爱群剧社),其成立的琼剧班更是享誉新马泰,当年也出了两名红透半边天的名伶郑白雪和傅红梅。
2、马来西亚甘马仕阿益仁耐“海南村”居民的祖先也是100年前从海南岛移民到该地的,他们早期以伐木为生,后来栽种胡椒和橡胶,如今,村民大多数以务农为主。1948年,该村人口达到1000多人,50多年后仍有百多户上千人口。村民也操着同一口音的海南方言,村内建有一间海南会馆和一所名为“乐群”的小学,也曾出过两位著名歌星。在马来西亚,像这样的“海南村”共有6处。
3、在越南离胡志明市300多公里的建江省,有个村庄叫云中村,也被称为“海南村”。上世纪30年代,为避战乱,一批海南人漂洋过海,来到这里落地生根。他们靠种田、种咖啡、胡椒和腰果等热带作物以及出海捕鱼为生,并与当地妇女结婚组成家庭,繁衍生子。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现在该村已发展到100多户、近千人之众。村中一位老伯对来访的海南侨联代表团说:“世上唯有乡音亲,我们村内人都爱讲家乡话,一代传一代,连移民到村内的几家高棉人也会讲海南话哩。”当地建造的海南会馆是一座庙宇式的建筑,大门楣上写着“海南会馆”四个大字,两旁楹联是“本读麟经传大义,头称虎将建奇勋”。院子对面一座殿宇的神龛内供奉着关帝的神像。会馆旁边两排米黄色的平房,便是1997年兴建的一所华文学校,名叫中德学校。
4、与越南南部迪石市隔海相望的富国岛上也有近万名海南籍华人,岛内也有“海南村”、海南会馆与一所能容纳200多名学生的孔子学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