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学(1631年-1694年),字原一,号健庵,清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外甥。
生平
八岁能文,得舅父顾炎武的传授。与胡渭、顾祖禹、万斯同、阎若璩、黄仪、宋彝尊、姜宸英、黄虞稷、顾湄等有往来。康熙九年,举进士第三名,授内宏文院编修。历任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等职。奉命编纂《大清一统志》、《清会典》及《明史》。藏书甚富,其门生故吏知他有嗜书之癖,无不尽力为之网罗放佚,积有七十二橱,有《传是楼书目》行世,万斯同《传楼藏书歌》:“东海先生性爱书,胸中已贮万卷馀,更向人间搜遗籍,真穷四库盈其庐。”与弟徐元文、徐秉义皆官贵文名,号称“昆山三徐”。
干学人品欠佳,觊觎禄位,阿谀权贵,所谓“登高而呼,衡文者类无不从而附之”,“游其门者无不得科第”。当时的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徐干学),万国金珠献澹人(高士奇)。”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湖广巡抚张汧贪污案,张汧被逮捕问罪,供出曾向徐干学行贿,并涉及高士奇和陈廷敬。后为康熙所庇,事遂不了了之。后又被许三礼劾,徐干学上疏请“放归田里”,五月,康熙准干学罢官,携书局即家编辑,致力于《大清一统志》编修,又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与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排比正史、参考诸书,纂成《资治通鉴后编》—百八十四卷。死后仍复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