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果:自1983年起,开始音乐学术领域的耕耘,发表著述80余篇,逾百万字。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考古学、音乐文化人类学。其中《山西先商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山西乐户考述》、《从中国弓弦乐器的起源与发展管窥东方音乐文化的共性》三篇论文在美国和日本等地发表。参加国家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主编山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为此,遍访山西,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参加国家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的比较研究”(1995年完成,课题组三人成员之一);完成专著《中国弓弦乐器历史与文化之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资助课题),此书依据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对中国弓弦乐器西来说等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诠释,得出中国弓弦乐器由“击弦乐器”演变而成,继而影响了多种弓弦乐的产生,在传播的过程中,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间接地影响了欧洲小提琴家族的产生等论点,被专家学者们认定为“改写乐器史的突破性进展”。曾在日本、香港以及国内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多有新见,引起学者们的学趣与共鸣。1997年受文化部派遣,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首届萨马尔罕东方音乐节”(乌兹别克斯坦),担任艺术节的评委,并参加大会组织的“东方音乐文化的共性”学术研讨会。经常深入民间采风,有着较为丰富的实地考验经验。多次深入考古工地,与考古工作者共同研讨相关的音乐文物。
主要社会兼职及所获奖项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曾获山东省“齐鲁乐谭”奖(1989);厦门大学最高荣誉奖“嘉庚奖”(1990),中央音乐学院“傅成贤一等奖”(1998)。此外,他还多次参加日本、香港以及内地举行的多种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多有新见,受到好评,并引起学者们的兴趣与共鸣。1997年受文化部派遣,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萨马尔罕东方艺术节”(乌兹别克斯坦),担任艺术节的评委,并参加大会组织的“东方音乐文化的共性”学术研讨会。经常深入民间采风,有着较为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曾到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河北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