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5月28日生,江西省南昌人,共产党员。1963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后从事创作教学多年,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系,获硕士学位。曾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人民音乐》编委,硕士研究生导师。专攻音乐美学兼作音乐评论。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成果:《从词曲关系看歌曲中的音乐形象》(4万字,1987年收入《硕土论文选,音乐卷》);《概念的旋涡――对于一个流行口号的论争》(2.5万字,载1983年3月《音乐学辑刊》);《简论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兼对某些成说的质疑》(1.8万字,载《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2期);《关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思考》(2.5万字,载1991第3期及1992年第1期);《二十世纪中国(大陆)音乐美学的发展趋向――从音乐的本质的探讨着眼》,(1.9万字,收入《中国新音乐史论集》第4集);《萧友梅与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学和音乐美学》(1.8万字,载《音乐艺术》1994年第2期);《发人深思的探索――评罗忠熔的涉江采芙蓉》(6千字,载《音乐研究》1981年第3期);《我国电影中初露端霓的序列音乐――评“丹顶鹤的一家”的音乐创作》(1.5万字,载《乐府新声》1984年第3期);《繁星满天话清新――许舒亚交响作品印象谈》(4千字、《人民音乐》1987年第2期);《高山大海的气概――瞿希贤作品音乐会听后》(2千字,《人民日报》1987年5月8日);《恒动的大地,不屈的生命――现代舞剧“大地震”印象》(4千字,《人民音乐》1994年第4期);此外还主编《二十世纪音乐美学文献卷》、作为副主编编译《二十世纪外国音乐家词典》、完成《中国音乐词典》及其续编的撰稿任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