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年9月27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诗人。他的成名作为《朦胧的七种类型》。他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英文界大家以及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一代宗师。曾任日本东京文理科大学英国文学教授,北京大学英国文学教授,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编辑,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文学教授。1984年4月15日去世,享年77岁。
1906年9月27日生于约克郡。
1920年入温彻斯特学院学习。
1925年进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后改读英国文学。
1930年出版《朦胧的七种类型》。这是他的成名之作。
1931年至1934年任日本东京文理科大学英国文学教授。
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平津沦陷后,燕卜荪随北大、清华、南开师生向南方撤退,先到长沙,后又迁到昆明。
1940年返回英国。
1941-1946年任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编辑。
1953年起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文学教授。
1971年退休。
1984年4月15日去世,享年77岁。
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年9月27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1925年,他入剑桥大学的玛德琳学院念数学,在“异端”会议与学生会的辩论中常能听到其“无力而愤慨的短促尖叫声”,并开始以剧作家和诗人扬名。1926年,在当时剑桥的学生文学期刊上发表评论,他认为其关于著作、戏剧与电影“草率而尖刻”的评论成为了他批评思想快速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1928年,与他人共同创办《实验》杂志,力图将艺术实验、哲学实验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结果被斥为“聪明的年轻人可悲地尽讲废话”。在本科期间,燕卜荪用自己的话说,沉湎于“让人头晕的夸夸其谈”,其诗歌创作是“孤独与受难”的产物。1930年,燕卜荪在剑桥大学由数学专业转读文学专业时,曾师从大名鼎鼎的文学理论家I.A.瑞恰慈。作为学生的燕卜荪,在瑞恰慈给他批改的一份作业中得到启示,写出了震惊现代西方文学界影响久远的著作《朦胧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该书改变了整个现代诗的历史,也开创了“细读”批评范例。一直到今天,英美大学的文学系,依然鼓励学生作细读分析。美国文学批评家兰色姆认为:“没有一个批评家读此书后还能依然故我。”有人甚至说,西方文学应分成“前燕卜荪(Pre-Empsonian)时期”和“后燕卜荪(Post-Empsonian)时期”。
后来,剑桥校方因为在燕卜荪抽屉里发现了避孕套,取消燕卜荪教席。此事使他的导师瑞恰慈极为震怒,只能劝燕卜荪离开英国到远东去。1934年合同期满不再续约,他回到故地布鲁斯伯里,过着清贫、散逸的生活。
1937年,燕卜荪乘坐跨西伯利亚列车来到中国,此时北京大学已南迁。他随当时在中国推广“基本英语”的瑞恰慈夫妇乘船去了香港,随后到中国内地边走边聊。当时三校在长沙、衡山建立临时大学,燕卜荪来到这里报到,并著有长诗《南岳之秋》。他关于中国的诗还有《中国》、《中国谣曲》等四首。1938年,他随学校继续南迁到昆明,并开讲英国现代诗——奥登的《西班牙》。1937年-1939年,燕卜荪先后在北京大学西语系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讲授英国文学。 “燕卜荪”是他为自己取的一个中国名字。在这期间,燕卜荪开始写作后来成为他最伟大著作的论文集《复杂词的结构》,他讲授的英国当代诗歌对中国20世纪四十年代现代主义在昆明的兴起影响巨大。
1939年1月,燕卜荪从中国返回英国,正赶上一场战争。由于近视,他未能入伍。很快,燕卜荪就在英国广播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任该公司中文部编辑。但他其实并不喜欢这个工作。战后,他举家(已有妻儿)来到北京大学教书。1952年回英后进入“外省”的一个较小学校谢菲尔德大学担任英文系主任,直至退休。
1983年9月,巫宁坤教授有机会到英国访问77岁高龄已经退休的燕卜荪,细数联大北大同事别后的坎坷生平,感慨万端。巫宁坤邀请燕卜荪重访北京,而且‘不必演讲’。不料燕卜荪回答说:“我喜欢演讲!”可惜,这个在中国演讲了半辈子的20世纪大学者,第二年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