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黎集镇地处豫东南边陲,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27公里。到2008年,该镇人口7.3万人,面积149.3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黎集镇区位交通优势独特。东傍合肥、南京,南邻江城武汉,地处江淮流域,为楚头吴尾之地,面向华东,背靠中原,位于中西部地区前沿地带,邻近长江经济带,属大别山经济开发区,312国道纵贯全境。是中西部通往东部发达地区的必经之地和“东引西进”的前沿地带,为河南的东南大门和沿边窗口,兼有京广、京九、宁西三大铁路干线的优势和天河、骆岗、阜阳三大民航机场之便利。乡镇企业有小型水电站、农机厂、地毯厂等。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红麻。古迹有文古城龙山文化遗址。[2]

行政区划该镇辖1个街道居委会,23个行政村委会:插花村、洪塘村、北元村、南元村、汪庙村、半个店村、桃花村、卧龙村、黄集村、东岳村、西峰村、文店村、元圩村、大路村、方集村、毕店村、泗湖村、长兴村、长湖村、茶棚村、李畈村、马塘村、水连洞村。[1]
黎集镇行政代码:411525102
黎集镇辖区村行政代码统计项:[1]
村名
行政代码
街道居委会
001
插花村
201
洪塘村
202
北元村
203
南元村
204
汪庙村
205
半个店村
206
桃花村
207
卧龙村
208
黄集村
209
东岳村
210
西峰村
211
文店村
212
元圩村
213
大路村
214
方集村
215
毕店村
216
泗湖村
217
长兴村
218
长湖村
219
茶棚村
220
李畈村
221
马塘村
222
水连洞村
223
历史沿革1949年建黎集区,1956年改乡,1958年建解放公社,1959年更名黎集公社,1983年改乡,1986年改镇。[1]
人文历史黎集原名上闸,建于春秋时期,秦汉时属六安国安丰县地,隋、唐、宋、元、明、清属固始县地,明崇祯七年(1634年)形成黎集,清顺治二年(1645年)设黎集保,咸丰时曾设“千总”和“守备”,历史上“湖广会馆”、“山西会馆”也建于此。集西边是佛教圣地戴王庙旧址,坐落在史河东岸,地势险要。庙东边即是春秋时期孙叔敖“决期思之水,灌雩娄之野”开的渠口处。
黎集又是三国名将丁奉的出生地。黎集历史文物很多:文古城,在集北7公里,史河东岸,因文姓居此古城地遗址上,故名。系明代进士文衰(官至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出生地。系明代进士文衰(官至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出生地。始建于南北朝,系安丰郡旧址,呈长方形,长400米,宽200米,高出地面2.5米。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镐、石勺、石碗、铜境、鼎足等物,系汉代文物;
卧龙遗址,在集北7公里,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30米,经考古发现有灰坑痕迹,有鼎足、陶尊、陶罐等陶片,鉴定为龙山——西周时期文化遗址;龙宫寺:在集东南5公里,建于汉代,座落于泗湖东岸,盛于唐代至清初,毁于晚清,在废墟中埋藏许多残尊,出土有汉砖等;
马王庙,在集西南8公里,建于唐代,原有两层6间大殿,厢房6间,历代兴盛,毁于“文革”动乱之中,原庙门前两棵翠柏,树粗160公分,树龄千年左右,还有僧塔一座;龙潭寺,位于集北7公里,建于清朝,毁于“文革”期间,现有一座古碑,上有文字记载;
金盆照月,位于集南6公里处,占地1亩余,该地形如盆状,内有百年古树和长期不干的积水,每当晚上月亮升起时,便可看到月亮倒影,故名:白鹭岛,在集北7公里,占地5亩,岛周边有水池环绕,岛上竹木苍翠,有白鹭等鸟近2000只,有的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
黎集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集东北7公里半个店焦小楼建立了固始县东西区苏维埃政府,在集东南12公里茶棚陈岭子建立了霍邱县二区九乡苏维埃政府,在集东南长兴陈家祠建立了霍邱县二区十乡苏维埃政府。分别下设赤卫军战斗营、妇联会、儿童团等组织,区党支部组织红军游击队、赤卫军沉重打击了地方反动势力。1931年,红十二师转战黎集,在黎集人民的大力配合下,歼灭戴民权敌军一部,缴枪240支,俘敌523人。[2]
黎集的人文活动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期,自明朝形成集镇以来,凭藉史河航运和陆路交通优势,云集八方客商,在固始境内享有“一黎”之称。民居习惯择水圩而居,屋旁植树、植竹,水中养鹅鸭、植菱藕。民风淳厚,乐善好客、男女喜对山歌、唱秧歌,逢嫁娶、生子、建房爱请唱大鼓书,玩皮影戏,演咳子戏,节日里喜好跑旱船、跑驴、走高跷、舞河蚌。正月和三月里有赶对老庙会和马塘庙会的习俗。[2]

气候物产黎集镇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史河横贯其中,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地带,面积为40.1平方公里,是水稻、小麦、油菜、麻类、玉米、甘蔗、红薯、蔬菜、苹果、葡萄、石榴、梨桃、竹柳的主要产区;以史河为界,东部和西部为丘陵和垄岗,面积为98.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米,岗坡低缓,岗峦起伏,适宜于茶叶、森林和畜禽的发展;史河沿岸和河滩面积为14.5平方公里,是低洼地,种植荻苇和柳条,以发展编织业。境内有史河、洋行河,塘、湖、堰1760个,水面10333亩,蓄水量8260000立方米。并有白龙渠、南干二支渠等水利设施,星罗棋布。历史上享有“茂林修竹之地,桐漆桃李之乡”之谓,又有豫南“小江南”之美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2]
黎集属暖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最暖年为16.5℃,最冷年为14.4℃,平均降水量1066毫米,全年无霜期229天;土壤主要有四大类:水稻土、黄棕壤土、潮土、沙姜黑土,以水稻土面积最大。主要资源有:优质铁矿沙,丰富的黄沙、砖瓦土、纯净水。野生动物有:山鸡、山兔、刺猬、水蛇、青蛙、蟾蜍、乌龟、黄鼠狼等。野生植物有:辣蓼、臭皮草,狗尾草、蚂蚁菜、车前菜、小鹅草、夏枯草、老牛须、猫爪草、桔梗、薄公英、黄蒿等。
特色产品有:长毛兔、肉兔、肉猪、山羊、蓖麻、黄心菜、水果萝卜、银杏、麻鸭、白鹅、白鸽、麝狸、食用菌、莲籽、柳条、荻苇、鲁梅克斯等。鱼类有:红鲫鱼、鲢鱼、鳝鱼、甲鱼、河虾、河蟹、泥鳅等。“固始鸡”和三麻(红麻、黄麻、苎麻)享誉国内外市场。[2]
基础建设截止至2007年,黎集镇投入固定资产1亿多元,建成五纵五横十条大街的城镇框架,镇区面积由0.6平方公里扩展到3平方公里,成为国家级文明镇——改革试验区经贸重镇——康居示范村的城镇化格局。城镇化的推进、带动了镇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截止至2008年,黎集镇先后荣获了“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中州名镇”等表彰和各类荣誉称号160多项。 “中州名镇”———固始县黎集镇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镇示范点”、“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中国绿色产业之乡”等5项全国桂冠,2008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黎集镇在信阳市200多个乡镇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乡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