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平房生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京城上空的一片瓦》(叶舟评《我的平房生活》,2007年10月8日北京日报)

读《我的平房生活》(载《中国作家》2007年第9期小说版),令人想起贾樟柯早期的几部电影,如《小武》,如《站台》。它们充斥着颠簸的欲望,以及流光碎影中的琐屑与嘈杂,将身体作为一只响器,在尘世上晃来晃去,寻求落脚。但那种逼视的影像,使日常的光阴显露出了另一层底色,还原了生活中扑鼻袭来的市声和馈赠。我甚至觉得,它们不是记录,却是一种质问;亦不是书写创伤性的体验,更多的是在描画时代的浮肿症状,收效显赫。

但刘宏伟似乎更进了一步。在《我的平房生活》中,他将另一个“我”驱策,将其放逐在了京城,就那样“飘来飘去”,如罗大佑歌中所唱。仿佛一只无脚鸟,任其随波逐流,沉浮无定,脸上却保有一种对生活的信念和红光。

这不是一篇小说,也不是散文,实则是一卷生活的札记。

我和我,另一个我——我对另一个我的忆念;我对另一个我的发言;现在的我,对往昔的我那一段生活境遇的挽回和记忆。另一个我,也许就是小武,也许就是小城里的那个草台班子,替生活弦索不断,吹拉弹唱。现时的我,或许就是名声日隆的贾樟柯,或许就是作为北京城里一家著名报纸零售公司老总的刘宏伟。于此,我和另一个我,在一部胶片中碰面,在一篇文字里握手,互相构成了背景与出处,说明现在,指证当下。在此意义上,贾樟柯和刘宏伟所做的功课,其实是一种“叫魂”。

—鸟高飞,而光阴湍急。实际上,一只无脚鸟吁请的,是一片瓦。“瓦”是一个人心魂的代名词。它的存在,好使一个人落下来,找见生活的细节与真理。于贾氏而言,几部胶片是他最初的“瓦”。对刘宏伟来说,这一片未曾失却的“瓦”,即是《我的平房生活》。

现在,他终于落了下来,开始梳理起自己的羽毛,以备再次振翅冲天。

作为一介标准的“北漂”,刘宏伟如实记录了平房内外事无巨细的漂泊日子,从城乡接合部的“来广营”村庄,到号称亚洲第一大社区的望京附近的“城中村”,再到被誉为“老北京之根”的胡同大院里,一路的赁房生涯,使他的笔下流动着鲜活的气息,以及自身忐忑的心曲。左邻右舍的吵架拌嘴,房东大妈的菩萨心肠,油烟滚滚的小贩锅灶,难以下脚的公共厕所,或是夕光中与同为异乡人的拉呱闲聊,自己当时的窘迫和跌宕——他刻意营造的这一种“逼真”,使人身临其境,如在眼前。他是质朴的,有一种类似大院生活的平和淡定。

如果仅仅停滞在如上的叙述,刘宏伟其实和无数的“北漂族”并无二致,不过是书写了一部挣扎史,让眼泪渗透在字里行间而已,博人一泣。但他的发力点并不在此。或者说,事实上他是在揭示“平房”这一日渐消失的景致背后的真相,有一种浓郁的挽歌气息,不仅对另一个我曾经的赁居生活,也指向了对一种日渐消失的公共生活的怀恋——当经济如一辆疯狂的推土机,当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迫在眼前时,当一片片沉默的平房变成废墟之际,又对他所描写的那份“逼真”,进行了有力的颠覆和解构,使之成为“梦境”一种。

另外,在《我的平房生活》中,刘宏伟还描画出了另一种“平房”——他所供职的某家报社,以及在单位内部的人际、恩怨、作息、收入和频繁的坎坷遭际。平面媒体被简称为“平媒”,或许印证了此话。它是另一个我安身立命的所在,也是飞鸟落脚的另一片“瓦”。虽然淡薄,却一所悬命。

终于,当现世的平房生活被摧枯拉朽,成了经济的祭献时,一个人命定般地找到了自己纸上的“平房”,在其间生息、歌哭和怀念——这,或许正是刘宏伟《我的平房生活》的立意所在。

但愿他借助这一片吉祥之“瓦”,一飞而起,萧然自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