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有面积12000平方米。有教职工174人,其中教师132人。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90人,教授38人,副教授7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65人及在读博士,占教师总数的49%。学院还有博士后在站人员46人。教师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863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获杰出青年基金1人,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3人,获天津市青年人才奖6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50余名国内外名牌大学、大型企业、政府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其中,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被聘为学院名誉教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被聘为学校教授及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工程、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一起,建设了一个较为完整、有机构成的学科群,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是在国内起步早,边际效益较高的少数高增长学科之一,有着强劲的市场需求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建院二十余年来,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瞄准国民经济主战场,特别是制造业与工程建设领域,并积极向金融等第三产业扩展,狠抓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多年来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
全国首批管理学院;全国首批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全国首批系统工程专业;全国首批招收MBA单位;全国首批招收MPA单位;全国首批招收EMBA单位;全国首批工业工程专业;全国首批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全国首批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全国首批基本建设管理工程专业;全国首批房地产和建设项目管理硕士专业;全国首批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等。
目前,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还拥有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三大管理一级学科,还兼有应用经济学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八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硕士点及7个本科专业组成的高水平管理学科群。培养各类人才的学科专业为:学士学位7个:工程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硕士学位16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会计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行政管理、系统工程、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统计学、药事管理、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8个: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房地产和建设项目管理硕士;博士学位7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技术经济及管理、系统工程、药事管理。
近年来,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个专业曾在全国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工程管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获得全国第一名;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评估获得全国第二名;MBA、EMBA、技术经济及管理获得全国第三名;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权威机构一级学科评估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四。
二十余年来,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三万余人(博士、硕士、本科等),专业学位MBA、EMBA、MPA、工程硕士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据不完全统计,MBA学员中,现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有几十人,厅局级几百名,担任大中型企业集团(包括上市公司)领导人有几百人。此外,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还与清华、同济、香港大学采取了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每个学校均拿出自己的特色课程,用英语教学,最后授予香港大学学位。
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除表现在学历教育外,还根据市场需要,开展了多种层次、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20余年来,共举办过造价工程师培训及高级研讨班、咨询工程师培训及高级研讨班、设备监理工作高级研讨班、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培训及高级研讨班、重大建设项目稽查特派员培训及高级研讨班等培训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创造了多个第一,深受市场的欢迎,满足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十余年中,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奖励达到75项。1990年以来,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取得科研成果700余项。科研经费也稳步增长,在去年就高达到1000余万人民币。同时学院教师还撰写了大量论文与专著,1996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外的论文近2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等160余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管理科学学报》(主编:成思危)和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系统工程学报》(主编:刘豹),系由全国知名的管理科学专家与系统工程专家任编委的全国性一级权威性学术刊物,根据中情所的最新期刊评估报告,两刊的影响因子排名位居全国同类期刊第一名。
学院在办院过程中积极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企业合作,每年都邀请50余人次国外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多年来,学院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英国、加拿大、葡萄牙、韩国、意大利、瑞典、台湾、香港、世界银行、欧盟等20多个国家、地区及组织开展了广泛的教学、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同时,每年还选派30余人次的教师、管理人员出国交流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