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市镇位于县城东南43公里,地处洣水、永乐江汇合处,东与攸县接壤,南与安仁毗邻。草市镇属洣水流域重镇,历史悠久,明清两个朝代都曾设巡检司,以巡检司和练兵的草坪而名草司,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更名草市。1958年设草市人民公社,1982年撤销人民公社,分设草市镇、洣坪乡,1989年撤区并乡时,草市镇、洣坪乡重新合并设草市镇。自明朝开埠以来,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陆交通条件,草市镇逐步形成集市墟场,为衡东、攸县、安仁三县的商品集散地.每到春分时节宾客如云,商贩成群,俗称“赶风社”。境内有“灵山胜地”、“八仙下棋”、“猴子捞月”、“合福林寺”等名胜古迹。该镇耕地集中成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早在1990年全镇双季水稻就已过吨粮。草市曾以“柑桔之乡”闻名遐迩。草市柑桔栽培始于南北朝,至今有1500余年的历史,白茅洲广柑,曾为清代贡品,出口苏联,用于国宴,受到周总理和外宾的好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村村有桔场、户户有桔园的新格局。与此同时,全镇先后发展了瘦肉型猪基地,小水果开发基地和荣桓电站库区网箱养鱼基地。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征地五十亩,现已全部建成商品房和市场。草市镇是个文明古镇,集镇功能完备、各项事业发展较快,镇内有供水厂,日供水量达3000吨-4000吨,望日岩、荣桓小水电网络在此汇合,电力供应充足。邮电通讯条件优越,医疗卫生机构健全,草市医院和草市镇卫生院合并为衡东县第四人民医院,文化设施齐全。
山田村隶属草市管辖,有22个村民小组、2600多村民。山田村位于衡东西南面,三面与株洲攸县相连,距衡东县城约50公里。是一个丘陵为主,低山、高岗为辅,兼有中山和平原的地方,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华中区系的武功山脉植物区。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优越,适宜于多种树木生长。在山区为天然的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丘岗地则以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还有油茶、油桐经济林。油茶有普通油茶、小叶油茶、软枝油茶、红花油茶。普通油茶,已有200多年的历。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称谓。凡有水之地皆垦为稻田。早在汉代就有种植稻谷的记载,宋代引进“番子”品种,有的地方实行早晚两季耕作,稻谷主要是秈稻,其次是糯稻。因此,常年有大量粮食出境。除种水稻外,农民利用旱土种红薯、荞麦、冬小麦、高粱、玉米、大豆等主要杂粮。红薯分夏秋两季种植,占旱土面积的十之五六,产量占旱粮总产的十之八九。各地还利用旱土种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种棉花、苎麻、土烟、辣椒、生姜、茶叶、蚕桑、水果、席草、花卉等经济作物。辣椒,早为山田农业经济之大头,约有300多年历史,《湖南土特产》一书记述:“辣椒全省均产,但以衡山、攸县、邵阳出产较多。”油菜种植由来已久,南宋诗人杨万里夜宿新市徐公店,曾以油菜花赋诗。清代以前,山田就开始种苎麻、种棉花,种麻比种棉要早。茶叶也是山田很早的土特产,旧时,多为山地农户小面积和利用地边土角种植,自足有余者在市场出售。山田历来种植水果,有20多种个品种,桃、李、梨、柚、枣、杏、板栗、葡萄、柿子、石榴、杨梅等皆有,柑橘是山田的大宗产品。民国五年农民从草市引进甜橙、红桔良种种植推广,逐步取代老苗。勤劳智慧的山田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特色文化,播撒和传承了源远流长的地域文明。据初步统计,目前该村拥有养殖大户200多家,在外面办厂兴业的村民80多户,村民人均年收入达6500多元。
邮编: 421461
行政区号: 4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