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周末忧虑症是指由于股市在一段时间内每个星期五都出现了跌势,引起了投资者的担心焦虑,称之为“周末忧虑症”。由于担心政策面出现利空,近期持续四个周五出现调整,业内人士戏称股市场患上“周末忧虑症”。
词语释义提示性释义:由于股市在一段时间内每个星期五都出现了跌势,引起了投资者的担心焦虑,称之为“周末忧虑症”。
例句:宏观调控阴云未散,周边股市动荡局面没有明显改善,大盘仍有再度出现“周末忧虑症”的可能。
产生原因银行股的故伎重演,一方面是希望很长时间未涨的银行股有一个补涨,另一方面是想通过拉抬银行股顺便将股指拉到4200点上方。然而此举的最终落败一是因为银行股的每一次行情往往是“反弹一日游”,以至上一轮的套牢盘蜂拥而出,使股价冲高回落;二是因为市场对银行股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痛苦记忆,将银行股作为大盘的反向指标。
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周末忧虑症”的提前出现。打开日K线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几周来几乎每个星期五都是跌的,例如5月18日、5月11日、4月27日等等。原因在于市场担心周末出现“利空”。而事实上,近几周确实如此,例如上周末的“组合拳”、前周末的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的通知等。而正是这些事实让投资者患上了“周末忧虑症”,并提前复发。
案例分析从历史走势来看,每一轮牛市行情上涨过程中,由于部分个股符合当时牛市的主题,而大幅走高,但一旦牛市行情出现转势,此类个股的股价将深幅回调,从而成为牛市行情退潮后的裸泳者。比如说1993年前后的浦东板块,再比如说1999年至2000年的网络股题材以及相伴随的资产重组题材,经过熊市的洗礼之后,当时盛极一时的黑马股纷纷恢复本来的面目,股价一落千丈,当时热捧题材股的投资者大多深陷其中。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类个股的上涨缺乏基本面的强有力支撑,仅仅凭借着热门题材吹泡泡,从而使得股价过分脱离基本面,因此,一旦行情降温,后续资金跟风乏力,入驻其中的主流资金也会在获利颇丰后伺机减持套现,如此就推动着股价“跌跌不休”,渐渐打回原地。对此,有业内人士戏称题材股炒作相当于是在沙丘上建房,虽然可以短期内搭高一点,但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塌掉。最为典型的就是1999年至2000年的网络股狂潮造就的黑马股,在2001年至2005年的熊市调整中,跌幅惨烈。
预防措施反观A股市场,题材股的炒作激情丝毫不亚于1999年至2000年的网络股狂潮,比如说券商概念股,辽宁成大、豫园商城等控股券商的券商概念股尚因为可合并券商利润而提升其每股含金量外,大多数券商概念股的券商股权对公司的估值并不会有实质性的提升,甚至部分券商概念股每10股中只含有不到1股的券商股权,但炒作资金就可以将该类个股的二级市场股价抬升至15元以上,如此明显高估股价,所以,一旦行情降温,此类个股的调整幅度将不亚于当年的网络概念股。
而且,从盘面来看,当前的题材股炒作也已经渐入风险期,一方面是后续跟风资金渐渐乏力,主要是因为个人投资者新开户数有所下降。而基金等机构资金则限于自身投资规则的束缚,对于题材股炒作有着极强的防火墙,所以,题材股股价已上升到一定程度上,自然涨升乏力,一旦市场有个风吹草动,此类个股的股价就会出“雪崩”一样出现急挫,从而带来投资风险。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监管的严厉也使得炒作题材股的资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比如说近期关于涉嫌重大违法账户将被限制证券交易的报道,再比如说关于针对内幕交易者的处罚等等,无一不折射出监管部门正在织造一张无形的网,如此就自然会抑制短线资金的炒作激情,一旦激情消退,题材股的退潮周期可能会提前,即不会等到大盘转势才退潮。而且即便题材股难以短线退潮,但由于监管力度的提升,也会使得此类个股在后续行情的演化过程中出现滞涨的态势,这在牛市行情中也是风险的一种,故建议投资者对题材股的炒作可要小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