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汽车拖拉机发动机专业,曾就职洛阳第一拖拉机厂设计处,参与东方红-75、东方红-160履带拖拉机、东方红-40轮式拖拉机、东方红-665汽车等产品的设计、试制、试验、定型和生产等工作;参与八机部组织的对天津机械厂十大液压产品的产品图纸审查定型等工作;曾参与八机部贵州汽油机厂IE50F汽油机的生产,一机部第一办公室操舟机项目样品的设计、试制等工作。1978年至今,在江苏大学(原镇江农机学院、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工作,硕士学位,现职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拖拉机教研室主任、农机系主任、农机学院院长等职;兼任拖拉机学会副理事长,农用运输车学会副主任,中国农机学报、中国农业工程学报、机械工程学报、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等杂志编委及全国拖拉机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主要工作有:
80年代初期曾参与组织二次全国农机系统随机过程与数据处理学习班,曾在江苏、江西的农机学会及一拖、江拖、江西手扶等单位主讲拖拉机的现代设计方法。
参加八机部与农业部主持的日本拖拉机试验考核领导小组工作,完成了技术消化吸收任务,对我国主要拖拉机厂尤其是江西拖拉机厂产品结构调整作出贡献。
参加了洛阳拖拉机研究所领导的迪尔引进项目的部分项目工作,并在洛拖所的领导下,主持完成设计大马力拖拉机液压油系及油缸的电液伺服试验台,该试验台由洛拖所生产,并投入实际使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参与洛阳拖拉机研究所领导下的国家“75”重点项目——拖拉机CAD研究工作,该项目的完成提高了全国拖拉机行业的CAD水平,增强了行业自主研发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致力介于拖拉机与汽车之间,适合于农村道路运输的农用运输车的产品结构认证、性能评价、标准制定等工作,作为全国农用运输车专家组成员,致力于农用运输车健康发展的技术政策研究,参与完成机械工程部“农用运输车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并获奖。
参与拖拉机设计手册的编写,参与洛拖所领导下的拖拉机可靠性标准的制定,作为拖拉机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及全国农用运输车标准委员会委员,参与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各类标准的制定等工作。
参与完成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农用运输车及其零部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上述产品的企业联合科研项目近50项。
发表科技论文近百篇。
主要获奖情况为:
“东方红”杯中国拖拉机工业5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50位人物,2005.11
江苏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05.12,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主持完成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汽车电磁制动器开发和关键技术研究”,2005.12
系列农村运输车辆研制及产业化,2001,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农用运输车车架动态设计及节材研究,2002,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农用运输车车架动态设计及节材研究,2002,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单斗液压挖掘机发动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2003,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江苏省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江苏省教育委员会
江苏省高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999,江苏省教育委员会
“95”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工作先进个人,1999,江苏省教育厅、省计经委、中科院南京分院
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1999,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银奖
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1998,江苏理工大学
自力更生、加强汽拖专业改造教学成果奖,1996,江苏理工大学
扬子牌YZ2310系列农用运输车开发研究,1996,江苏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拖拉机设计理论及计算方法的研究,1986年,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拖拉机零部件理论设计的研究,1989,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农用运输车,1990,江苏省金牛奖
轮式拖拉机CAD,1989,总项获国家科委、计委、财政部重大成果奖;1991,总项获国家科委、计委、财政部“75”攻关重大成果奖;1993,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主持和参加的三个子项:(1)轮式拖拉机及农机具典型工况载荷谱数据库的建立;(2)拖拉机转向机构运动系仿真优化和CAD;(3)拖拉机驾驶室振动疲劳强度研究
拖拉机驾驶室强度预估,1990,机械部机械工业发展基金
☆ 拖拉机液压系统工作特性和微机数据采集系统研究,1990,机械部三等奖
主要专著有:
车辆理论基础(第一版),1996,兵器工业部
车辆理论基础(第二版),2002,兵器工业部
农业工程力学,1985,上海科技出版社
膜片离合器碟形弹簧译文集,1989,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Supplemental Materials on the Design of Tractor,(英文教材)
拖拉机设计手册现代化设计方法篇,1992,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