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聚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内聚度是前述信息隐藏和局部化概念的自然扩展,它标志一个模块内部各成分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内聚度按其高低程度可分为7级,内聚度越高越好。最差的称为偶然内聚(coincidental cohesion)。所谓偶然性内聚是指一个模块内各成分为完成一组功能而组合在一起,它们相互之间即使有关系,也很松散。常见的偶然性内聚情形是,当程序员写完一个程序后发现有一组语句多处出现,于是为节省内存便将这组语句单独组成一个模块。如果一个模块完成的诸任务逻辑上相关(例如,一个模块产生所有与类型无关的输入),则称之为逻辑性内聚(logical cohesion)。如果一个模块包含的诸任务必须在同一时间段内执行(例如,一个初始化模块),则称之为时间性内聚(temporal cohesion)。

上述三种内聚形式通常认为是低级内聚,

中级内聚形式有两种,即过程性内聚(procedural cohesion)和通信性内聚(communicational cohension)。模块的过程性内聚度是指,模块内成分彼此相关,并且必须按特定的次序执行;模块的通信性内聚度是指,模块中各成分都将对数据结构的同一区域进行操作,以达到通信的目的。

高级内聚度也有两种形式,即顺序性内聚(sequential cohesion)和功能性内聚(functional cohesion)。如果一个模块内的各处理成分均与同一功能相关,且这些处理必须顺序执行,则称为顺序内聚;如果模块内所有成分形成一个整体,完成单个功能,则称为功能内聚,功能内聚是最高程度的内聚形式。

设计软件时,应该能够识别内聚度的高低,并通过修改设计尽可能提高模块内聚度,从而获得较高的模块独立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