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伯鲁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易伯鲁,(1915年——2009)我国著名鱼类生态学家、水产学院创始人之一,原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主任、武汉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华农支社支委。出生于湖北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曾在昆明粤秀中学任生物教员一年,后入原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抗战期间迁昆明)任助理员,从事滇池浮游生物的研究。1945年转入重庆北碚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进行鱼类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随所往上海。全国解放后,在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单位继续从事鱼类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曾兼任所务秘书两年。1956年任副研究员,1959年起任鱼类研究室副主任,鱼类资源组组长。1971年调入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参与创办水产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等职。

1945年,易先生在滇池工作仅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我国第一篇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研究论文“滇池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研究”。 1955年,在梁子湖工作站工作期间,发现了鲂属鱼类一新种,定名为团头鲂,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武昌鱼”,为全国池塘养殖增添了新的优良种类。1957-1958年在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期间,作为中方负责人,他主持了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了10种该流域在苏联境内未曾报道过的鱼类。1959-1968年,参加和主持了长江干流的鱼类生态调查,查清了长江干流草、青、鲢、鳙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分布、规模和产卵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为科学利用和有效管理长江四大家鱼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1988年根据以前所做工作和水生所其他同事后期所做的工作,又整理出版了《葛洲坝水利枢纽与长江四大家鱼》专著,该专著已成为江河鱼类产卵场和早期资源调查方面的经典之作,被美国同行看作是研究四大家鱼资源的范本,因而被翻译成英文,挂在政府研究机构网站上供读者下载和参阅。

在葛洲坝是否修建过鱼道设施的问题上,根据大量研究数据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与其他专家一起提出了不必修建过鱼道的建议,并最终被采纳,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巨额建设资金,并每年可为国家增加数以亿计的水电收入。作为知名鱼类生态学专家,曾担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国鱼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并被聘为国家科委水产组组员。

易先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与其他同事一起,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担任水产系系主任期间,面对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担负起《水生生物学》、《池塘养鱼学》、《鱼类生态学》、《专业英语》等四门课程的教学和教材编写任务,以及研究生《鱼类学文献选读及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1982年,由其编著的国内首部鱼类生态学教材——《鱼类生态学》问世,相继被许多院校相关专业翻印作为教材使用。1984年开始招收培养水生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水产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师长,言传身教,堪为楷模。他所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已成为国家政府部门、科研教学结构的中坚力量。他的学生仰其为人,受其感召,捐资设立了以他命名的“易伯鲁奖学金”,资助了一批优秀学生。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他参加了由当时中共南京市委和湖北省委领导的外围革命组织“首都平津学生抗日救国宣传团”,在湖北省黄冈地区农村、矿山和河南信阳等地进行了历时八个月的抗日宣传。解放后,易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上海就加入了党的统一战线组织——九三学社,先后任九三学社武汉市第三和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湖北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和第一届(1986)委员会常委,1991年起历任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顾问,作为九三学社华中农业大学支委,为九三学社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科学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易先生积极参政议政,曾作为武汉市武昌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武汉市第六至第八届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为武昌区、武汉市和湖北省的发展和建设出谋划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