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外交指按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制定外交政策,以影响他国国民价值观为核心的外交手段(tact)。
此为冷战时期盛行的处理国际政治的方法,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柏林墙倒塌后仍有一些国家尝试着。布什刚出任总统后采取的单边主义外交路线,其实是价值观外交的一个变种,“邪恶轴心”、“流氓国家”等基本上是按美国价值观给出的标签。日本也曾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小泉时代的对华政策中逐步增加意识形态砝码,在双边和多边交往中打“民主自由牌”、“人权牌”,使中日关系带上强烈的冷战色彩,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更是激怒了中国人,最终危害日本自身的经济利益。安倍就任首相后,开始进行“破冰之旅”,恢复和中国的正常交往。福田担任首相后,已决定摈弃价值观外交。今年出版的日本外交蓝皮书中,将不再把“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外交方针列入其中。“自由与繁荣之弧”是指从东南亚经由中亚到中欧及东欧,连成一条弧线包围着欧亚大陆,支持拥有与日本相同价值观的国家。 但中日民间友好任然值得考验。现在以默克尔为首的德国执政党重新拾拣已在美国和日本试验失败的价值观外交。法国总统萨科奇以宗教自由(接见达赖喇嘛)为名干涉中国内政和主权,妄图分裂中国,并制造不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以上都是价值观外交的典型代表。
日本推行的“动漫”外交也是直接作用于他国国民的价值观影响战略。
价值观外交有巨大的长期效用,中国应当有效利用这一外交利器。对外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国自身的价值观,进而获得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