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二色测光系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国际二色系统是天文学上最早的宽带双色测光系统,是19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各天文台的观测基础上综合制订的。1920年代哈佛大学天文台发表了北天极附近96颗星的测光结果,作为标准型星,称为北极星序(NPS),并且定义色指数:

C = m(pg) − m(pv)

国际二色系统包括国际照相星等(IPg)和国际仿视星等(IPv)。其缺点是没有考虑底片的响应曲线,也没有两个星等的平均波长和通带半宽,1943年塞里斯(F.H.Seares)和乔纳(M.C.Joyner)简略估计了响应曲线。由于没有仔细考虑星际消光的影响,色指数零点需要作改正。此外,国际二色系统的亮星等和暗星等还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