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人物简介
王(1768-1842):字定九,号省匡,陕西蒲城西街达仁巷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晦日(1842年6月8日)深夜,终年七十五岁。王鼎是清代著名抗英名相,嘉庆和道光皇帝的老师。少年家境贫寒。他勤奋好学,心存大志。清嘉庆元年(1796年)中进士,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朗、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士.
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1842年,当林则徐因抗战获罪而被遣戌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由于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帝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
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圆,享年74岁。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从此脱离了祖国,一去155年。
生平
嘉庆十九年(1814)授工部侍郎,后调任吏部,兼管户部、刑部。道光二年(1822年)署河南巡抚。数次奉命出使各省巡视办案,于冤狱多所平反,被称为“王青天”,深受道光帝器重。道光五年(1825)授军机大臣,次年又授户部尚书。道光八年(1828),历经多年的回疆(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张格尔叛乱被平定,王因赞画有功,被加封太子太保,并授绘像于紫光阁之殊荣。
王在户部尚书任上,两次对盐政进行整顿。清道光八年(1828)赴长芦盐场调查盐政弊端,提出缓旧税、征新税,暂停征税三年,领盐补贴以补损耗三项治理措施;道光十年(1830)去两淮盐场,在陶澍等人的配合下,采取简化管理、缩小浮收、稳定生产、打击私贩等措施,并提出新章法15条。经过整顿,朝廷税收得到增加,食盐产销两旺,百姓生活需盐也得到保障。
王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治河”和“禁烟”。
道光十七年二月初三(1837年3月8日),王鼎虚龄七十,道光帝亲书“靖共笃祜”匾相赐;次年,由协办大学士晋东阁大学士。二十一年 (1841) 夏,黄河在河南祥符(今属开封)决堤,大水泛滥,冲到归德、陈州及安徽亳、颍一带。道光帝命王暂署河督,偕通政使慧成前往治理,王又保荐熟悉河工、被判遣戍伊犁的林则徐襄助。他们“朝夕驻坝”与民众同“畚锸”,终于在翌年春汛前,使决口大堤合龙,河水悉归故道。朝廷赞王治河费用省、工期短、质量好,加封他为太子太师。
道光年间,鸦片泛滥已成国家大患。王力主禁烟,支持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王支持抵抗派,同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首的投降派进行抗争。随着战争逐渐对中国不利,道光帝开始妥协动摇,最终将抵抗派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充军。王鼎上疏道光帝,保护林、邓,痛斥投降派。琦善因在对英交涉中获罪被革职锁拿进京,王奉旨审理。他在上奏中说:“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并且对琦善的党羽一一制裁。还在王治河期间,鸦片战争已处于打打谈谈之中,等他功成回朝,中方失败已成定局,对英和议在即,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将要签订。王置生死于度外,多次怒斥穆彰阿“妨贤”、琦善“误国”,屡屡劝说道光帝抗战,引起“上怒”。报国无门,王决心以死打动道光皇帝。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 (1842年6月8日; 《陕西省志·大事记》 为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近代中国大事年表》为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本志从蒲城王鼎纪念馆考证资料),他自草遗书,自缢而死。遗书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
林则徐听到王鼎尸谏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诗两首,赞王鼎“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1845年,林则徐被招还北京时,特到蒲城,拜望了王鼎故居,并亲到王氏的坟莹祭奠了王鼎。1864年,任陕西巡抚时,还为王鼎守心丧三个月。
王鼎死后,穆彰阿的亲信、军机章京陈孚恩赶到王家,骗得遗书,又对王鼎之子王沆威胁利诱,并“代为改草遗疏”。随后,陈袖藏王鼎原疏交穆彰阿邀功。道光帝只知王鼎“暴病而亡”,遂下诏悯恤优抚,追赠太保,谥文恪。
王宦海40年,后官居宰辅之位,其在刑部、户部等职任上,多有建树,受到当时社会进步人士的尊重和敬慕,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与王均有深交。王也大力奖掖后进,但他从不结党营私。史书赞其“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王生前为官,两袖清风;“卒之日,家无余赀。”遗著有《重订朱子近思录》等。
王鼎尸谏虽然没有达到保住林则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是他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永远值得人们缅怀和追念。王鼎纪念馆的建立,不仅是对抗英名相王鼎的最好悼念,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纪念馆
王鼎纪念馆位于蒲城县内达仁巷54号,原址系王鼎的出生地。4月17日,王鼎第六代后裔王丽 女士,遵照先父原陕西省

政协副主席王菊人的遗愿,将这所占地面积1063平方米,房屋十多间的故居正式捐赠给国家,用于开办王鼎纪念馆,纪念馆大门两侧是“五好家庭”全国代表袁世清同志拟写的对联“血浓于水,道光愦庸失王土,丧主权,青史悲鸣文死谏;叶系于根,共和鼎盛雪国耻,园缺镜,香港回归告忠魂。”纪念馆二门的门楣上悬挂着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同志题写的黑底金字横匾《王鼎纪念馆》;门两侧是本县书法名人贺钟秀书写的对联:“死末完节莫谒王,生不全忠休朝鼎”。
一进纪念馆大门,正中置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呈古铜色,由国家级美术师陕西省雕塑院院长王天任亲手雕塑,其神态逼真,形象伟岸。他头冠一品花翎顶戴,身着长袍官服、朝珠,右手压案,指关节暴起,左臂背后,紧握拳头皱眉注视前方,似乎是正望着林则徐虎门销烟,又似是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回天无术的悲愤无奈,又似乎是正思着民族安危……塑像身后,立有有关王鼎的碑记,是群众听建纪念馆而捐赠。中央两侧一侧展有王鼎生平事迹,一侧设有观众休息室和纪念品出售部。上房内陈列有王鼎家谱、书信遗稿、遗物和道光皇帝为王鼎七十寿辰书写的寿匾“靖共笃祜”,王鼎为本族叔母吴孺人书写的“贤孝可风”木匾以及林则徐在蒲城期间书写的匾额“观察第”、“味兰书屋”、“槐荫山房”、“慈惠徽音”等诸多墨宝。
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纪念抗英名相王鼎尸谏155周年,1997年6月26日,王鼎纪念馆在他的故乡陕西蒲城初步建成。王鼎尸谏虽然没有达到保住林则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是他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永远值得人们缅怀和追念。王鼎纪念馆的建立,不仅是对抗英名相王鼎的最好悼念,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辽代官员[辽]王鼎,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字虚中。生年不详,卒于辽天祚帝乾统元年(1101)。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壬寅科状元。
王鼎幼年好学,居大宁山数年,博通经史。当时,马唐俊于燕、蓟间有文名,尝与人相聚水滨,酌酒赋诗,王鼎偶至,马唐俊见其衣着朴素,将其置于下坐,欲以诗困之,先出所做索赋,王鼎援笔立成,众人惊其敏妙,马唐俊遂引为知己。
王鼎中状元后,调易州观察判官,改涞水县令时,曾小憩于庭,俄有暴风举所卧之榻于空中,王鼎面不改色,但觉枕、榻俱高,言道:“吾中朝端士,邪不压正,可徐置之。”须臾,床榻徐徐落回原处,暴风亦止。
王鼎为翰林学士时,朝廷典章多出其手。曾上疏言治道十事,道宗因其通晓政务,事多咨询于他。王鼎正直不阿,人有过,必当面指出。为观书殿学士时,因与人宴饮,抱怨上不知己,被道宗夺官、杖脊、黥面,流配镇州(石家庄)。数年后,朝廷大赦,但独不免王鼎。镇州守臣召王鼎做贺表,王鼎借机以诗赠使者,中有:“谁知天雨露,独不到孤寒。”之句,道宗闻而怜之,随即召还,官复原职,后病逝于家中。 王鼎,字虚中,涿州人。幼好学,居太宁山数年,博通经史。时马唐俊有文名燕、蓟间,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鼎偶造席,唐俊见鼎朴野,置下坐。欲以诗困之,先出所作索赋,鼎援笔立成。唐俊惊其敏妙,因与定交。清宁五年,擢进士第。调易州观察判官,改涞水县令,累迁翰林学士。当代典章多出其手。上书言治道十事,帝以鼎达政体,事多咨访。鼎正直不阿,人有过,必面诋之。寿隆初,升观书殿学士。一日宴主第,醉与客忤,怨上不知己,坐是下吏。状闻,上大怒,杖黥夺官,流镇州。居数岁,有赦,鼎独不免。会守臣召鼎为贺表,因以诗贻使者,有“谁知天雨露,独不到孤寒”之句。上闻而怜之,即召还,复其职。乾统六年卒。鼎宰县时,憩于庭,俄有暴风举卧榻空中。鼎无惧色,但觉枕榻俱高,乃曰:“吾中朝端士,邪无干正,可徐置之。”须臾,榻复故处,风遂止。耶律昭,字述宁,博学,善属文。统和中,坐兄国留事,流西北部。会萧挞凛为西北路招讨使,爱之,奏免其役,礼致门下。欲召用,以疾辞。挞凛问曰:“今军旅甫罢,三边宴然,惟阻卜伺隙而动。讨之则路远难至,纵之则边民被掠,增戍兵则馈饷不给,欲苟一时之安,不能终保无变。计将安出?”昭以书答曰:窃闻治得其要,则仇敌为一家;失其术,则部曲为行路。夫西北诸部,每当
农时,一夫为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大率四丁无一室处。刍牧之事,仰给妻孥。一遭寇掠,贫穷立至。春夏赈恤,吏多杂以糠粃,重以掊克,不过数月,又复告困。且畜牧者,富国之本。有司防其隐没,聚之一所,不得各就水草便地。兼以逋亡戍卒,随时补调,不习风土,故日瘠月损,驯至耗竭。为今之计,莫若振穷薄赋,给以牛种,使遂耕获。置游兵以防盗掠,颁俘获以助伏腊,散畜牧以就便地。期以数年,富强可望。然后练简精兵,以备行伍,何守之不固,何动而不克哉?然必去其难制者,则余种自畏。若舍大而谋小,避强而攻弱,非徒虚费财力,亦不足以威服其心。此二者,利害之机,不可不察。昭闻古之名将,安边立功,在德不在众。故谢玄以八千破苻坚百万,休哥以五队败曹彬十万。良由恩结士心,得其死力也。阁下膺非常之遇,专方面之寄,宜远师古人,以就勋业。上观乾象,下尽人谋;察地形之险易,料敌势之虚实。虑无遗策,利施后世矣。挞凛然之。开泰中,猎于拔里堵山,为羯羊所触,卒。
原沈阳市广告公司国外广告部经理1934年10月出生,辽宁人。原沈阳市广告公司广告策划部、国外广告部经理。1994年退休,1956年-1971年先后参与北京国家级、辽宁省展览会设计。1985年5月受聘“中华广告报”特邀记者,1989年4月批准“工艺美术师”职称。199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颁发“从事工艺美术行业三十年,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予以表彰”荣誉证书。1990年选为沈阳市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12月加入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5月受聘沈阳市职工书画艺术协会艺术顾问。1988年著《广告装璜基础知识》一书(劳动人事出版社),1991年《现代广告论文选》(沈阳出版社)选登“我国广告发展趋势”等两篇论文。1995年《中国广告年鉴》选登“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前进”论文。1994-2002年期间在武汉、上海、南京全国广告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