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边楼营建缘起
理县薛城筹边楼系唐文宗(828-840)太和年间由剑南道西川节度史李德裕所建,据云始建于唐文宗太和元年(830)。系李德裕为加强武备、激励士气、筹措边事、重守边防而建。原筹边楼位于沙金村孟屯河口,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知县陈克绳(衡北)重建筹边楼于南河口,即今筹边楼。李德裕字文饶,唐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名臣李吉甫之子。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直至宰相位。政治上力主削弱藩镇势力,重用公卿子弟。唐文宗太和年间任西川节度使时,正值唐蕃边境战事不断。李德裕到此,在薛城修建“筹边楼”,以筹划边事。遍访熟悉功事的人,以山川、道路、城邑之险易远近绘图,乃筑城堡、积粮、运粟以赈饥民,招青年和士兵日益精炼,保边境平安。
筹边楼掌故
沿薛城较场坝向西顺坡而上入东门,过南沟保安桥绕城隍庙出北门,“筹边楼”便矗立于石山之上,山门横匾上书“观音阁”,面积约四十余平方米,朱栏环立,主体建筑为两层单檐歇山式,二层阁楼天花板有彩绘,部分脊梁及横梁有彩绘和文字。登至第一层正殿,横匾书写“筹边楼”。登楼为“观音殿”,凭栏四望,心旷神怡,鸟瞰古老薛城,街巷纵横,屋舍栉比;东街保安桥上商贩辐辏,人影穿梭。根史料记载,蜀中女诗人薛涛当年发配边关,因仰慕李德裕的德政和人品,提笔写下了“凭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的诗句。1935年,红四方面军建立苏区决策筹边楼上,经此楼北上翻雪山、过草地、留下长征足迹,为解放边疆建立新中国铺平道路,正因如此,“筹边楼”的历史价值,就显得格外深远。
筹边楼现状
筹边楼位于今理县薛城镇薛城小学内一平地突兀拔起的天然岩石顶上,雄伟壮观。楼为正方形二层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高18米。底楼为正方形,边长7.38米,高4.43米,以外柱12根、内柱4根将其空间隔成宽、深各3间。内外柱为方形,四棱卷刹起弧线,方形须弥座石质柱础。楼外建石栏杆一周,石栏杆、桩、条栏均为方形,柱顶为须弥座上托莲花瓣石珠。二楼高3.60米,中为方形大厅,边长3.64米,四周板壁及顶部望板皆彩绘各种人物故事图案,内容多为李德裕筹边故事,如商讨军事、演练兵士、山川地形等。大厅四面各开方形大窗三幅,厅外有一周木栅平座。凭栏眺望,青山如黛,景致似画,清风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