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指18世纪清朝与缅甸发生的一场战争。最后清缅两军都损失巨大。清军虽胜忧败,缅军由于怕清军和泰军夹击,便投降。

乾隆三十年(1765),缅甸军队开始不断侵入中国云南普洱地区进行骚扰,新任云贵总督,年逾七旬的刘藻亲赴思茅驻扎抵御。由于缅人以小股兵力游击清军,刘藻虽东截西堵,偶有小胜,然疲于奔命,却始终未能退敌。入秋以后,缅人饱掠而退。刘藻竟以缅军闻风遁去,清军大捷上奏朝廷。进入冬季,缅军再次分路侵扰,刘藻再次兵败却委罪他人,向朝廷参奏下属冒进。乾隆皇帝念及刘藻本属书生。军行机宜非所娴习,故不责其以所不能,然亦难胜总督之任,降补湖北巡抚。刘藻接到乾隆的降职诏后,未等新任总督到来便惶恐自杀。乾隆得知刘藻死讯,谕地方官通知其家人“将来旅榇回籍,止可照常人归葬”,不得立墓碑书刻原任总督及历官事实。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深受皇帝信任的新任云贵总督杨应琚(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师衔,官拜东阁大学士)指挥清军乘缅人退去之机,迅速收复了边境失地。本来事情至此,大局已结,杨应琚只要留心设防,加强土司管理,巩守边疆即可。岂料杨应琚贪功冒进,传檄缅甸,称天朝有陆路兵30万,水路兵20万陈缅边境以待投降,不然则进讨。而当时清军调集仅不足2万陆路兵,水兵则并无一人,完全是虚声恫吓。缅甸国王得知清军入侵消息,集结3万精兵分四路大举反攻,声势浩大。清军出关仅数百人只抵抗两天就败退而回。缅军乘势从云南边境的5个关口同时侵入。清军缺乏准备,纷纷溃败,被迫后撤。时缅兵四出,到处焚掠村寨,掳掠人财,杨应琚却谎报清军杀敌上万,缅甸请求罢兵归顺。乾隆根据前方事先所绘地图,知缅军已侵入国内,所谓杀敌上万,全是一派谎言。在派人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令轻开边衅的罪魁杨应琚自尽。

乾隆三十二年九月,伊犁将军明瑞接替云贵总督之职,并兼兵部尚书,经略军务。他在乾隆帝的错误命令下,率清军分两路出境攻缅。清军自带两月口粮,因马匹不足,用牛驮运,一路缓慢行走,使缅军有充分准备。战争中,缅军先是主动后撤,并在清军粮尽时大举反攻。次年2月初,明瑞在后撤途中,被数万缅军包围,除少数清军突出重围,明瑞与诸将士大部牺牲。清军此次失败,乾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他不得不下诏承认“是朕之蔑视缅酋,未为深思远计,不得不引为己过者”。乾隆下令厚葬明瑞,于北京建旌勇祠祭祀阵亡将士,并将不能救护明瑞的参赞大臣额尔登额与提督谭五格处死。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皇帝不顾大臣的反对,以及缅甸提出的休兵议和愿望,固执地任命傅恒为经略,再次大举征缅。傅恒是皇帝的小舅子,历任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官拜保和殿大学士,封一等忠勇公,是乾隆倚重的重臣。他于同年7月打破惯例,冒瘴出师,沿途未遇缅军主力,深入近2千余里。士兵多水土不服生病,傅恒也染痢疾,一路艰辛,终在被称为缅甸水陆要冲、首都阿瓦屏障的老官屯与缅军对峙,两军相持不下。以后,缅军首先提出议和,此时傅恒率出关的3万多清军仅剩1万3千人,故未等议和开议,清军即班师回国。乾隆三十五年(1770)初,傅恒无功班师回朝即病逝。乾隆经此役表示“今审时度势,自当知难而退”,方不再坚持征缅。此后近20年,议和其实均未谈成,只不过是双方各被其它战事缠身,中缅边境才暂无警报。

以上便是清朝乾隆时期征缅之役的简要经过,这说明在乾隆皇帝标榜的十全武功中,也有败绩。把充满失败的战争列入十全武功,实在是凑数而已。

然而,乾隆八十大寿时,却有了可下的台阶:缅甸国王孟云因内外交困,惧怕清朝与暹罗(今泰国)夹击,在早前即派使者投书进贡的基础上,再次派使者祝寿进贡,要求恢复通商和册封,乾隆即册封其为缅甸国王,恢复正常贸易。中缅纠纷遂以缅甸纳贡投诚,正式成为清朝属国而完结,但此时距清缅战争结束已整整20年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