耈街彝族苗族乡位于昌宁县城东北部澜沧江东岸,距县城73公里,正在建设的昌宁县城至永平四季利河县际大通道穿境而过。东与该县珠街乡相连;南与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毗邻;西与该县的漭水镇隔江而治;北与大理州永平县水泄乡划河为界。年平均气温15.8℃,最高海拔2857.6米,最低海拔1100米。全年平均降雨量1250毫米左右。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小麦、大豆、豌豆等。2005年粮食总产856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379.9公斤,全乡国土祥查面积370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小组5706户,总人口23500人,男12221人,女11279人,汉族18330人,少数民族5170人,其中彝族3901人,苗族1150人,白族、僳僳族等其他少数民族119人。农业人口22669人,非农业人口83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19‰。共有耕地面积38658亩,其中水田5494亩,旱地32799亩。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7236.9万元,比上年增657.9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438.5元,比上年增68.5元,增长5%;农民所得总收入3618.5万元,比上年增517.5万元,增16.7%;完成本级财政收入720万元,比上年增86万元,增长13.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万元,比上年增100万元,增长16.7%。
长期以来,由于山高谷深,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信息闭塞,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穷乡。改革开放以后,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把粮食、烤烟、泡核桃、畜牧业作为全乡四大主导产业。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建成了有名的优质烤烟基地、泡核桃基地、白酒生产基地,形成了“一片叶,一个果,一瓶酒”的发展模式。2005年,全乡种植烤烟21600亩,交售烟叶270.6万公斤,烟农总收入3309.1万元,比上年增638.04万元,增合23.9%,平均每公斤单价11.14元,实现亩产值1578.77元,种烟户户均收入7515.56元,比上年增1010.26元,增合15.5%;种烟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农户有2191户,比上年增699户,烤烟农特税收入661.8万元,比上年增127.6万元,增合23.9%。以泡核桃为主的林产业是全乡的特色优势产业,耈街泡核桃长势强,树冠大,分枝茂盛,根系发达,寿命长,丰产性好。所产泡核桃具有果大、饱满、仁白、味香、出仁率高等优秀品质,是核桃中的佼佼者。全乡13个村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小组均有泡核桃种植。近年又大力倡导泡核桃进常耕地政策,大力发展泡核桃产业。2005年,全乡具有泡核桃63844.6亩,种植最多的是水炉村、金马村、阿干村、土皮太村等,全乡实现产量1440吨,产值2200万元,比上年增859万元,增长64.1%,完成800亩荒山造林任务。林业总收入达2400万元,比上年增741万元,增长44.8%。畜牧业是耈街一项开发潜力较大的后备产业。2005年末,全乡大牲畜存栏1892头,出栏10524头;以土鸡为主的家禽出栏59007只,存栏47352只,实现肉类总产1568吨,比上年增12吨,增长8%,畜牧业总收入达1208万元,比上年增58万元,增长5%。个私经济健康发展,耈酒酿造是该乡的新兴企业,耈酒酿造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了自动化包装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规模,拓宽了销售渠道,2005年完成产酒量1500吨,实现产值1500多万元;“耈乡醇”酿造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产酒量200吨,实现产值60多万元;新注册了“朱氏小耈王”酿造有限责任公司。红砖厂年内生产红砖500多万块,实现产值100多万元。2005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200万元,比上年增200万元,增长9%。
耈街乡将充分发挥三州市五县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富民强乡”为中心,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烤烟、核桃、耈酒等优势产业,实现耈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正在筹备,初步计划或完成设计重点建设项目76项,总计划投资22658.00万元,所涉及项目包括交通建设7项6050.00万元;水利建设7项1040.00万元;农业2项300.00万元;地质灾害3项430.00万元;旅游业2项2350.00万元;产业发展3项2300.00万元;畜牧业建设4项360.00万元;电力、通讯4项930.00万元;社会事业28项5128.00万元;扶贫3项810.00万元;能源建设3项700.00万元;企业发展3项1000.00万元;安全饮水工程2项400.00万元;集镇建设1项800.00万元;科技示范建设2项60.00万元。特别是在旅游业方面,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控掘潜力巨大,计划在2007至2009年建成团山村荣新村民小组古生物化石群旅游区;2008至2009年新建澜沧江旅游度假区。这两个项目建设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