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八一村八一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富春江南岸,全村401户, 1522人,工业企业18家,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12.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298元,是春江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近年来,先后获得"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中国名村"、"杭州市四星级民主法制村"、"富阳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一、广泛开展乡风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八一村乡风文明宣传工作常抓不懈,充分运用黑板报、宣传橱窗、横幅、广播、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及时宣传上级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宣讲"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形势不断修订村规民约,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规范行为,弘扬社会正气,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使农民群众知荣辱、明是非,不断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自觉性。近年来,村民赌博、好吃懒做、不讲卫生等不良习俗得到了有效遏制,文明新风得到大力弘扬。
二、以"八一文化节"为载体,广泛开展乡风文明评议活动。
从2002年开始,八一村每年举办为期5-6天的 "八一文化节"活动,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此外,每年三八节、五四青年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村妇代会、共青团、老协会等群众团体都会组织村民开展不同层次的道德风尚评议活动。倡导学先进从身边的人员学起,褒扬尊老爱幼、知礼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好典型。今年9月30日举办的"八一文化节" 开幕仪式上,对2007年度评选产生的5名幸福老人、10对孝顺儿媳、20名创业标兵和30户模范五好家庭进行了表彰,并给各先进代表披红戴花、颁发证书和奖金,为全体村民树立了做人做事的"风向标"。
三是广泛开展文明村、平安村等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实践活动。
为有效激发农民群众荣誉感,八一村始终把乡风评议与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着眼长远,注重激励。组织村民积极参与文明村、平安村、信用村、生态村、文化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乡风文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八一村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加大"百千"工程整治力度,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庭院绿化、环境优化。投资300余万元建成灯光球场1个、网球场1个、健身苑点3个、乒乓室、多功能厅、图书室等硬件设施。建成了腰鼓队、龙灯队、秧歌队、梅花锣鼓队各1支,群众各种业余健身、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明之花正在富春江畔绽放。
2、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八一村毗邻205国道,地处小陶镇西南部,距集镇中心5公里,辖有张坑、半溪、前坂和青石等四个自然村,现有229户,总人口802人,共分成7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有31名。共有耕地973亩,山林4282亩,2006年村财收入达到了2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750元,集体经济基础一般,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是一个正在向资源特色型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去年来,八一村按照“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各种民营企业,极大地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此外,还有的村民从事公路运输、种果、种菜、粮食加工等行业,而商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有了起步。从发展态势看,这些条件已为八一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导,以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标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八一村品牌优势,全面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发展第三产业为突破口,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户奔小康为载体,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八一村经济较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至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产值2.8亿元,企业产值2.2亿元,工业产值2.0亿元,农业产值6000万元,村财收入120万元,人均收入9800元。
——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要从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入手,选择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资源作为开发项目,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进行重点培植,经过3年的努力,形成专而精、特而优的“一村一品”特色村,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格局。
——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致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造就一批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新型农民。三年内,使95%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通过培训使务农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实用职业技能。
——完善村民自助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的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民的互助合作、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农村。到2010年末,在原有两个协会上再培育、壮大蔬菜、竹林、莴苣、花卉苗木协会等新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到村主导产业都有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达到80%以上。并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
三、生产布局
全村规划为四个生产区:即高优作物生产区、绿化花卉苗木区、生态竹林生产区、工业集中区。高优作物生产区布局在大陶溪两侧,面积700亩,主要种植烟叶、莴苣、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可辐射带动周边3000亩的种植规模;绿化花卉苗木区布局在张坑,面积300亩,发展设施栽培,可供应苗木和鲜切花,2010年形成500亩基地建设,将形成产地市场;生态竹林生产区布局在村东南方向,面积1000亩,主要发展高效经营模式和引进甘乳岩旅游开发,实现增产增收;工业集中区布局在半溪与205国道边的后冠山,面积500亩,主要做好“三通一平”工作,引进企业落户,加快工业发展。
四、发展措施
(一)夯实第一产业
1、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做好八一桥、水渠、田间渠、防洪堤的扫尾工作,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到沟渠相连,提高防旱抗涝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至2010年建成1000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发展蔬菜加工业,提高蔬菜生产附加值,同时还应发展科技含量高、操作方便、成本低、易识别、能保鲜的蔬菜安全标识方式,逐步改变蔬菜无牌无标散货上市的状况,从而提供出质量可靠、品种多样、营养丰富的蔬菜,以符合人们的消费时尚。
3、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花卉苗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来抓,到2010年实现花卉苗木种植500亩,同时成立八一村花卉公司和完善花卉批发市场,提高花卉品牌知名度,力争将花卉产业作为八一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来培育。
4、开发林竹资源。到2010年全村科学开发1000亩竹林资源,建立竹林高效生产经营模式,引进竹制品加工生产线,促进竹林资源由资源型向加工贸易型转化,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迈进,最终带动竹业产业从传统竹材低效益经营向发展竹笋绿色食品的高效开发转变。
(二)推进第二产业
1、建立工业集中区。在后冠山规划开发工业用地500亩,做好“三通一平”前期准备工作,筑巢引凤,为吸引企业落户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扩大现有企业规模。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扩大村八一纺织厂规模,增设生产线,实现产值1亿元;同时,2007年将石英厂搬迁;新建无害化精细石英砂加工企业,年产精细石英砂产品3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
3、发展资源再利用项目。引进新型竹胶板企业,年产竹制建筑用模板1万立方米,实现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
(三)发展第三产业
引导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抓住民企的进驻,为当地农民的迅速致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个机会,加强新村建设力度。同时,开展特色文化,培育文化名村,结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允升楼”、桂林堂等古民居、朱氏九节龙地方民俗文化遗产及五一甘乳岩景点等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茂千农庄生态游等第三产业,既能自己增收,又能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
五、措施保障
1、组织领导。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由村委会主任担任,成员由村两委成员、兵青妇干部、“六大员”等代表组成。村党支部书记要负总责,支委要有分工(具体分工见小陶镇八一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平时抓落实,经常有检查,年终有考核,要把建设新农村工作作为支部的首要工作来抓,常抓不懈,不断改善,不断改进。
2、多元投资。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通过上级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政策倾斜来扶持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用好专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农民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建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并通过政策鼓励来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
3、技能培训。开办农民技术夜校,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卫生保健等培训,保证技术夜校的正常运转。抓住省部共有利时机,同时与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等有关部门、单位挂钩联系,组织富余劳动力参加各类技能用工培训班,培训内容以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力求培养出来的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能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还要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够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从而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此外,还组织青年农民参加农函大学习,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园艺、果树、畜牧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4、结对帮扶。村党支部通过三级联动实施“四个一”工程,即每个党员结一个帮扶对子,确定一个增富项目,制定一个带富措施,提出一个致富目标,引导党员以先进性要求为动力,做到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促进共同富裕。同时动员全社会扶助贫困群体,鼓励先富人群积极参与,特别是本村先富起来的党员同志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3、重庆市忠县拔山镇八一村【基本情况】
八一村位于拔山镇至八德场,交通方便,村水泥路,于镇公路相连,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66亩,其中水田面积1578亩。林地面积485亩,村民小组8个,总户数691户,全村汉族。
【人力资源】
总人口数2562人,农业人口2545人,总劳动力1572人,男劳动力780人,女劳动力792人,农业劳动力1375人,按劳动力分级状况分为:20-30岁315人,30-40岁374人,40-50岁356人,50-60岁278人;按劳动力文化状况分级分为:初中文化以下1050人,高中文化185人,中专文化75人,大专文化15人;按劳动力职业技能状况分为:从事建筑业482人,缝纫制鞋业85人,商业57人,餐饮服务业12人,种养殖业423人,管理人员25人,其他行业203人。外出务工人数1149人,外出务工实际经济收入800万元。
【农村经济】
村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来源收入水库承包费、幼儿班管理费。水稻产出950吨,小麦产出80吨,玉米产出150吨,蔬菜播种面积750亩,主要家畜有生猪、鸭等,家畜每栏每年350头,存栏150头,种养殖大户15户,劳务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6元。
【基础设施】
全村公路总长18公路,社区通公路,水泥路2.3公里。全村山坪塘18口,自来水安装426户,电户户通,气15户,通信560户,电视95%以上。
【村支两委】
村支两委人员组成5名,文化初中以上,年龄平均50以上,
【组织建设】
党员76名,年龄结构,老龄化,文化状况差,党员发展情况每年1名,党群干群关系好,三会一课,每季度一次。
4、广东省徐闻县新寮镇八一村八一村位于广东省徐闻县新寮镇中、偏北部,北与三丰村委会接壤,东与后海、塘口两村委会相邻,南依港六村委会,西与南湾村委会相望。辖有田头、下村仔、南村、东沟、下寮、云路、后寮、建安、鲎藤等9条自然村,868户3978人,耕地面积1331亩,是新寮镇10个村委会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委会,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花生等作物和从事海水养殖业,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1950元。该村委会现有党员65人,村“两委”干部6名,村民小组长9名,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年总收入不足5000元。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村委会建起了一幢二层310平方的办公楼,改善了干部的办公条件。村委会驻地交通比较方便,有和新二级公路从这里通过,还建有八一小市场,繁荣当地经济,村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
5、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八一村八一村总土地面积9000亩,耕地面积3700亩,水浇地面积1527亩,草牧场面积2100亩,牧畜存栏6700头(只)。辖刘家屯、南营子、北营子、小河东村4个自然村,总户数507户,总人口2006人。
村党支部辖4个党小组。党员数26人,其中农民党员25人,入党积极分子16人,后备干部2人。村常设干部4人,其中党员1人。“两委”班子组成情况是支部3人,村委会3人。
八一村经济发展思路和“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在两委班子带领下,逐步增本村奶牛、肉牛、绒山羊养殖规模,形成优势产业,“十一五”期间,在不增加群众负担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兴办村集体产业,壮大集体积累,2010年末,力争集体积累50000元,以奶牛、肉羊、绒山羊养殖为主导,逐步形成产业优势,期末存栏奶牛150头,肉牛800头,绒山羊7000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