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君,男,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台编审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局特约舆情研究员、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1962年5月生于吉林省。1988年8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分配到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工作。1990年到《中国教育报》工作,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大学部副主任,1994年12月调至中国教育电视台,先后任新闻部副主任、新闻部代主任、总编室副主任,1998年1月到研究室工作。2000年10月被国家教育部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定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员),2002年起在职攻读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学位, 2005年7月毕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11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后,2007年9月出站,获博士后证书。
长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积极为现实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曾作为特邀专家,以“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参与中共中央宣传部“十五”期间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电视发展战略》的调研工作。
曾正作为特邀专家,以“首席研究员”的身份参与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重大战略课题《大北京地区广播影视发展战略》的调研工作。
曾作为中央电视台特邀专家,以“首席研究员”的身份主持该台国家级“新千年重大战略课题”《中国全面“入世”对CCTV的影响及CCTV的因应方略》(1999年);曾作为中央电视台特邀的“首席研究员”主持该台大型战略课题《世界主要电视传媒比较分析课题研究报告》(2001年)、《电视传媒集团化及产业经营技术应用比较分析课题研究报告》(2002年)作为主要撰稿人和顾问参与《中央电视台2002年年度报告(蓝皮书)》和《中央电视台2003年年度报告(蓝皮书)》、《中央电视台2008年年度报告(蓝皮书)》的体例设置及重点篇目的撰写。
2000年在国内首次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在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华新闻报》理论专版上发表文章《呼唤中国的“尼克罗迪恩”》,结合对全球44个已经开办儿童电视频道国家的相关调研,提出“世界各国儿童电视频道的40年平均孕育周期(即该国电视开播时间减去该国儿童电视频道的问世时间所得的时间)”说法,强烈呼吁中央电视台以之为鉴,尽快开办少儿频道,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非其莫属的“绿色空间”和 “坚强阵地”,并获得高层领导的关注,以后持续发表一系列相关论文,为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开播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与国内另外19位领导、专家一起,被中央电视台聘请为“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咨询委员会委员”。
论文传播情况:
自1998年以来,先后在《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电视》、《中国电视》、《南方电视学刊》、《中国有线电视》、《复旦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国际新闻界》、《中国记者》等国家一级刊物及《中华新闻报》、《新闻出版报》等国家级报纸的理论专版上发表各类电视理论探索文章数百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专著出版情况:
自1988年7月出版第一部学术著作《趣味汉语语法》(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年出版)起,至2000年底先后在祖国大陆出版了《全球化与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电视剧社会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电视广告符号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新闻标题的艺术》(语文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著作,内容涉及到电视文艺、电视语言学、电视符号学、电视广告学等方面,总字数达100多万字;在港、台出版了《中国大内秘辛》(精装本6卷,台湾旺文社出版公司1995年出版)、《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台湾先见出版公司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等著作,总字数达80多万字。
海外传播情况:
有多篇学术作品被译成日文在日本主流传媒(《读卖新闻》)上发表。
网络传播情况:
1999年起,先后应“新浪网”、“中华传媒网”、“央视国际”、“山东视网联”之邀,在上述网站进行“赛博”时空中的网上学术传播。
受表彰情况
曾先后获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全国广播电视政府奖——第二届“十佳百优”全国优秀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中国记协和中残联联合颁发的首届“奋发文明进步新闻奖”,中国记协等单位评出的“中国新闻奖”(第四届、编辑类)、蝉联中国记协与中残联等单位联合评出的第一、二、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二等奖,蝉联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第一届、第二届优秀教育电视论文二等奖,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第三届优秀教育电视论文一等奖,先后获《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级新闻单位评出的各类新闻奖几十个,曾因主持重大新闻报道的策划,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等单位的专函表扬。曾因参与重大职教新闻报道的策划,受到原国家教委职业教育司的专函表扬
部分论文获奖或获高层肯定情况:
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以“五化”总揽全局——试论教育电视台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三贴近”的大众传播学意义》曾先后两次获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优秀电视论文一等奖、一次获国家教育部2001—2003年度优秀教育新闻论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所撰写的论文《中国“入世”与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获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三届文艺批评奖三等奖。
所撰写的论文《他山之石的启示——世界各国教育电视情况整体扫描》获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以“首席研究员”的身份主持的中央电视台 “新千年重大战略课题”《中国全面“入世”对CCTV的影响及CCTV的因应方略》被列入“中央电视台1999年大事记”(详见《中央电视台年鉴》2000年版)。
以“首席研究员”身份主持的中央电视台大型战略课题《世界主要电视传媒比较分析课题研究报告》(2001年)、《电视传媒集团化及产业经营技术应用比较分析课题研究报告》(2002年)被中央电视台45周年台庆纪念文集《传承文明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誉为“为定位中央电视台与世界大台目标的差距提供了理性分析”(详见该书第386页)。
所撰写的论文《机不可失 时不在来——从世界各国教育传媒看中国教育传媒的新佳走向》被“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优秀成果征集办公室”选中,被列入“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优秀成果奖”申报项目。
主要兼职: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局特邀研究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十五”期间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战略课题《中国电视发展战略》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广电专业通用教材《大众传播学》特约审稿专家等。
媒介评介情况:
曾入选《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人物志》、《中国电视名人录》等,先后被国内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青年报》,国外的《读卖新闻》等主流报纸介绍过相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