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名称:2-甲基-4-异噻唑啉-3-酮
简写:MIT
分子式 :C4H5NOS
分子量:115。1
外观:淡黄色或无色透明液体
CAS 号;[2682-20-4]
用途:甲基异噻唑啉酮(MIT)是一种高效杀菌剂,耐热之水性防腐剂,对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真菌、霉菌及霉菌的生长,该产品可以直接加入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涂料、纸浆等领域。中国卫生部规定,Methylisothiazolinone在化妆品中最大允许浓度为0.01%。
有报道说本品具有细胞毒性与神经毒性。[1]
2005年02月24日 据美国细胞生物学会第44届会议上提交的一项研究,长时间暴露于杀菌剂甲基异噻唑啉酮(MIT) ――在工业、家庭和个人清洁产品中广泛使用――阻碍了大鼠生育中的神经元的生长。
总体而言,还缺乏对此化合物的神经毒性研究。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艾真曼(Elias Aizenman)接受电话采访时告诉路透社记者,“有许多已证实的在工作场所暴露MIIT的实例,多只被视为烧伤、皮炎或过敏性反应”。“我担心在种环境下工作的孕妇如果暴露了足够高浓度的MIT,可能对发育中的胚胎有些影响,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他和同事在以前的一项研究中观察到,成熟大鼠的神经元暴露于高浓度MIT(100 microM)立即(10分钟内)触发了广泛的神经细胞死亡。在这项新研究中,他们又注意到,以远低于亚致死量浓度(0.3-3 microM)的MIT对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元延长暴露时间(约18个小时),结果导致神经生长出现剧烈和剂量依赖性抑制。未成熟神经元在标准的培养介质中18小时后会形成轴突和多个树突,但用MIT处理后,它们只形成了极少的轴突和树突。
对MIT神经毒性分子机制的另外研究表明,此化合物显著干扰了局部粘连激酶(FAK,此蛋白能帮助推动轴突和树突的生长,是细胞的信号作用所必需的)酪氨酸的磷酸化作用。氨基酸Y576——FAK上激酶结构域上的一个位点,似乎是对MIT暴露最敏感的部位。
艾真曼说,他计划进行进一步神经毒性研究,以更好地理解MIT“暴露的分子机制和对神经发育的可能后果”。
以上报道表明,虽然本品在化妆品等中用量甚微,本品的安全性仍应受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