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医院有丰泽街东段的新院和鲤城区打锡街的旧院两个院区,医院始建于1916年,前身为泉州市永惠妇孺医院。几代人经过90多个春秋不懈的努力,如今已发展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公立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全国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研究与推广协作医院,福建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福建中医学院教学基地。除了承担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临床、口腔、护理、药剂等专业的见习、实习任务和临床教学及管理工作,还承担着福建中医学院、厦门医高专、安溪卫校等多所省内外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工作。医院占地面积74亩,开放床位500张。全院教职员工439人、取得高级职称的103人、取得中级职称的170人、研究生3人、年门诊量约20万人次,住院病人年约万余人次。

医院设有一级临床科室12个、二级学科18个、医技科室14个和10个职能科室。临床及医技科室包括内科(包括心血管、消化、神经、内分泌、肿瘤、呼吸等专科)、外科(包括肿瘤、神经、烧伤、泌尿、骨科、整形等专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康复科、口腔科(包括口腔内科、颌面外科、正畸等专科)急诊科、麻醉科、洁净手术室、ICU、影像科(含放射、CT)、检验科、超声诊断、病理科、药剂科等。

医院拥有全身CT、数字化全身彩超、800mA数字化X光机、数字化全景口腔影像系统、C臂X光机、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凝仪、五分类血球仪、LQ骨密度仪、全智能高解析钼靶乳腺X光机、电子数字化阴道镜、子宫内窥镜、中央型胎心监护仪、LP刀、膀胱镜、纤维内窥镜、动态血压分析仪、脑电脑地形图分析仪、诱发电位、肌电图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及较先进的的多媒体电教室、示教室和功能较完善的图书馆、阅览室等。医院实行信息化管理。

近几年,医院在业务建设、创新、教学、科研水平各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先后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余项。近10年来获得1项国家级专利奖、泉州市科技进步二奖9项,每年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论文100篇左右,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名列泉州市同级医院前茅。

医院教职员工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秉承“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在医院改革和管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可喜成果,多次受到省市政府及卫生系统的表彰。曾荣获“福建省文明医院”、“福建省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等称号。

发展史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于1958年8月以原泉州市永惠妇孺医院为主体合并泉州市联合中医院和泉州市民门诊部而建立起来的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医院。

泉州市永惠妇孺医院创建于1916年,1945年11月成立医院董事会,先后接收华侨和联合国救济总署资助。1949年医院董事会解体,资助中断,1958年8月整体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的历次变革如下:

1962年,将正骨科、青草科下放、另行组建泉州市正骨医院。

1983年8月,医院中医药人员析出另行组建泉州市中医院。

1984年8月,医院附属赛霉胺制药厂分出成立泉州赛霉胺制药厂。

1986年,地改市(晋江专署改为泉州市),医院改为市属区管(〖1986〗003号文)。

1958年,医院组建时,全院床位数114张;1965年发展至213张;1978年为327张;1983年床位定编数350张;1990年增至420张。

1998年,医院等级评审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1999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泉州市人民医院为泉州卫校附属医院的批复》(泉政〖1999〗329号文。

2003年,经福建省卫生厅正式批准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筹)附属医院【闽卫科教(2003)41号】。

2004年6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泉州市人民医院为附属医院。

2006年,确定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2006年7月1日,正式成建制收归泉州市卫生局直属管理。

2009年4月27日,全院整体搬迁到位于市区云谷的新院址,成为泉州市丰泽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位于丰泽街,东邻市汽车站,南有云谷小区,北有圣湖小区。新院拟以三级医院标准建设,总占地面积54.5亩,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达1亿,可容纳600张床位。建成后,预计年就医人数为:门诊20万人次,病房1.2万人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