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圻舰
属于穹甲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 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建造,每艘造价328242英镑。“海天”舰于1897年11月25日下水,“海圻”舰于1898年1月24日下水。
舰船资料:“海天”、“海圻”是中国近代海军中仅次于“定远”级的大型军舰,舰长120.7米、宽14.22米、吃水5.11米、排水量4300吨,载煤量950吨,载淡水量337吨,军舰动力为12座燃煤锅炉,2座3汽缸往复式蒸汽机,功率17000马力、标准航速12节、最大航速24节、编制445人。舰上装甲采用哈维钢,穹甲甲板斜面厚3英寸,平坦处厚1.5英寸,炮罩厚4.5英寸,司令塔装甲厚6英寸。
主要武器: 8吋阿姆斯特朗主炮2门(舰艏艉各1门),4.7吋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47mm阿姆斯特朗机关炮12门,37mm阿姆斯特朗机关炮4门,7mm马克沁机关炮6门,鱼雷发射管5具。
海圻舰的一生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一共向英、德等国订购了40多艘舰艇,其中巡洋舰7艘,而“海天”和“海圻”是他们中吨位最大、装备最好的。1899年11月,程璧光任其舰长。1907年6月,清政府在陆军部下设海军处,统一领导海军重建工作。1909年7月,清政府将海军处撤消,成立筹办海军事务处。事务处成立后,对全国海军进行整编,将南北洋舰艇收归统一,于当年8月组建了巡洋和长江两大舰队。包括“海圻”、“海容”、“海筹”等4艘新巡洋舰编入巡洋舰队。
1910年,英王爱德华七世逝世,其子乔治五世继承皇位。英国定于1911年6月22日举行加冕庆典和盛大的海上阅兵,并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的200余艘军舰参加。1911年6月24日,阅兵结束,“海圻”舰经过检修后前往美国。8月,离开美国到达古巴。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不久,程璧光即率领“海圻”舰回国。
民国成立后,“海圻”舰编入海军第一舰队,成为袁世凯镇压革命的重要工具。
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破坏约法的独裁行径,孙中山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程璧光遂率舰抵达上海,支持革命。
正当护法运动紧张之际,1918年2月26日,程璧光遇刺身亡。程璧光死后,这艘中国海军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战舰,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最后,在抗日战争中,于江阴与众舰自沉,堵塞江道,阻止日军舰艇进入长江,为中国的民族事业做出了最后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