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精神状态》一书中提出,人有“多元智慧”。其后,199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首创“情商”(EQ)一词;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教授(Daniel Goleman《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出版的《EQ》一书(Emotional Intelligence),登上了世界各国的畅销书排行榜,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EQ热潮。1997年2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发行了我国第一本情商书--《情商,唤醒心中的巨人》。今天,在网上可以查询到许多诸如财商、健商、德商等等智慧概念。有的学者认为,人的成功20%依靠其智商、80%依靠其情商;有的学者提出,人有八种智慧(音乐、身体运动、数学逻辑、语言、反省、人际交往、空间和自然等智慧);还有学者提出成功智慧概念,主要指人的分析智慧、实用智慧和创新智慧。
【智慧】
辞典中的解释:智慧 (zhì huì)
指人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人是一种具备灵魂充满灵性与情感的生命,是拥有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判断力、记忆力、想象力、忍耐力与审美能力等在内的高级智能型生命。”这种“高级智能”就是人的“智慧”。尽管罗列了许多心理品质方面的内容,但还没有较准确解释人的社会性与智慧的关系。
【智商】
辞典中的解释:智商(zhì shānɡ)
“智力商数”的简称。表示智力发展水平的指标。计算公式是智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以100。若智商等于100,表示智力属中等水平,智商越高的儿童越聪明。
心理学家已不满足这样的解释。因为它不能解释清楚人们所见到的许多现象,如“商”和“力”的相互关系和区别。近期国内外对“应试教育”批评较多。从智商的“商”和“力”的两方面来看,其核心就在于:“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力”,忽视了“商”。学生学了许多知识、拿了不少文凭,但却失去了应有的聪明和智慧。
【情商】
现在的辞典里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早期心理学家的解释可以概括为: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也不能满足这样的解释。因为它没有了“商”的概念,过多的强调了“力”。情商概念应该反映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反映人的心理性质、思想性质、修为境界等等。“力”是后天形成和表现的,“商”具有遗传性,但更多的是后天修炼的。
音乐、身体运动、数学逻辑、语言、反省、人际交往、空间和自然等智慧,成功智慧的分析智慧、实用智慧和创新智慧等,更多的还是“力”的概念。
【发展动态】
对于多元智慧的研究和探讨,国内外都已进入了教学实践阶段。蒙特梭利教育机构、戴尔•卡耐基教育机构、康斐丹释成长教育机构,以及国内的许多情商教育机构等都取得较好的成就。近年国内菊美媚等对多元智慧做了较多研究和探讨,率先从人的社会性、成功人生等角度解释人的六项智慧;并且,研究和探讨了人的八项素质概念,阐述了人的素质对于促进多元智慧发展和培养的现实意义。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也会有更有价值的指导理论产生,并进而为智慧教育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