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公里。它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造型各异,堪称万里长城的精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道: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又堪称中国长城之最。司马台长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段奇妙的长城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然较好的保存着明长城原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信息。那苍老的颜色,斑斑点点的‘伤迹’,大量的文字砖群,技艺精湛的浮雕,完美的建筑工艺和长城磅礴飞舞的身躯,对人们欣赏、了解和认识长城增添了极大的乐趣。
司马台长城被鸳鸯湖分为东西两段。鸳鸯湖由流淌不息的常年在37℃的温泉和冰冷刺骨的冷泉汇集而成,致使湖水冷暖参半,每至严冬,湖内依然碧波荡漾,雾气升腾。
司马台东线长城建在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上,仅在2.4公里间,从海拔295米骤然升至986米,长城犹如一条巨龙从湖水中腾空飞起,直指云端。登高远眺,视野豁然开朗,北国风光,百态千姿,层峦叠翠,尽收眼底。蓝天白云,群鸽飞舞,泥土芬芳,沁人肺腑,村落里鸡鸣狗吠,炊烟缈缈,峥嵘气象,令人神清气爽。这一线,您可浏览具有神话色彩的望京楼、猫眼楼、仙女楼和堪称万里长城奇险的瘦驴脊、天梯、空中长城,欣赏变化多端的敌楼、障墙、单边墙等以及神奇的天泉、巨龟石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西线长城—那翻崇山、越峻岭、起伏盘

旋、飞舞腾祥的壮丽奇观。
登上较为平缓的司马台西线长城,野趣横生,休闲漫步之余,感受一下原汁原味近乎完整的的垛墙、女儿墙、垛口、门窗、楼顶、擂石孔、射击孔、排水沟、排水嘴等等作工细腻、实用的建筑艺术品和像麒麟影壁、兽雕、花卉雕等精美装饰品,看后,无不令人赞叹。造就出这一雄秀奇特无比的长城景观,应归功于这里特殊的燕山地形、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戚继光等古代将士们的智慧创造。
司马台长城景区1990年正式对游客开放。司马台长城景区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先后有江泽民、尉健行、姜春云、阿佩·阿旺晋美、邓立群等领导同志视察过司马台景区,德国前总理科尔以及许多国家使节也都浏览过司马台长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如今,司马台长城已发展建设成为服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旅游秩序优良的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两级“文明景区”,荣获过“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北京市优秀景区”、“京郊十佳好去处”等荣誉称号。
【司马台轶事】文字砖

司马台长城一段较好的保存了明长城原貌,使得一些珍贵的历史记证得以保存。文字砖是司马台长城又一观赏点。‘白楼’东侧城墙外墙面就有一片文字砖,书写‘万历五年石塘路造’,不过这只是司马台长城文字砖的一种,是文字砖数量的一小部分。在司马台长城东西两段有好多好多文字砖,如西段的‘万历六年镇虏骑兵营’、‘万历六年振武营右造’、‘万历六年延绥营造’,东段的‘万历五年石塘路造’、‘万历六年石塘岭路造’、‘万历五年宁夏营造’、‘河大营’‘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等文字砖种类。文字砖中文字呈现的形式也不一样:有阳文,有阴文,有正文,有反文;有楷书,有宋书,有隶书,有行书…。有人说,文字砖是戚继光修边时期为了方便考核将士们烧砖和修边质量而想出的办法,以明确责任。可史学家据此提出质疑说:史料记载,当时只有延绥营和山东左营在古北口(司马台)有修边的任务,其他营伍名称出现在敌台和边墙上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其他营伍在别处同样有繁重的军务或修边任务。是否有营伍临时调发或城砖调用也无从考证。但不管怎么说,文字砖对人们了解、研究长城具有极高的价值。天梯天梯距停车场3160米。远观天梯犹如挑起的大拇哥,直指蓝天。修在这儿的边墙,就好像登入天宫的梯子,因此,被人们称作‘天梯’。天梯实际是单面石砌的障墙,一阶一阶的台阶随着山势步步升高,倾斜角足有85度。登天梯要手脚并用,手要扒稳,脚要踩实,一阶一阶往上挪动,眼睛盯住正前方,不能向下和右侧看,否则,二目眩晕,就有坠入深崖的危险。
传说,在修筑这段长城时天梯至望京楼一段原本不在修筑计划之中。因为这里尽是高耸的悬崖峭壁,常人根本无法通过。那为什么最后还是修筑了这段惊险工程呢?据说,一次朝廷派官员视察这段工程,一进司马台村驻马端详这条山脉许久,摇摇头没有说话。到了长城上从东走到西,反复看,然后望着东山脊念叨着:“不行,不行,此乃睡龙病虎,有形无神。”随行的修边将军一听,忙上前施礼道:“大人,我等在此修边,依山就险,长城建筑得坚固无比,御敌体系多有创新,外人来犯要从这儿过犹如登天。不知何处令大人不满意,还请大人明示。”这位大人随即说道:“边墙修得很好,但东侧放弃了制高点,此乃军事大忌。再有,从边墙走势来看,盘龙无首,猛虎失威,不妥。边墙应该再往东修到那个山梁。”说着,手比划着现在望京楼的位置。听到这儿,修边将军忙上前道:“再往东修边很难,单人行走都需小心。”这位大人一听,沉下脸来说:“作将军除了英勇善战,还应智慧过人,想想办法。”
朝廷来的大人走后,可愁坏了修边将军。他赶紧召集将士们想办法、出点子,通过大家集思广益,苦心琢磨数日,终于定出了修筑方案。数月后在这又陡又窄的山脊背,就修筑成了梯子形的长城,一阶一阶的,阶阶升高,士兵上下也方便。在紧靠梯子外边,还修了一阶阶石墙,以保士兵安全。修筑到‘天桥’(仙女楼至望京楼中间),索性只建约40公分宽的高耸的石墙。这段艰苦工程终于完工了。将士们忽然感觉到长城与山融为了一体,长城沿山脊扬首奔入云端,灵性倍增。从司马台城堡看去,又犹如猛虎侧首望京,显示出不可侵犯的威严。后来,朝廷那位大人又来视察,表扬了修边将士们,称赞将士们灵活运用了“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现在如果有机会伫立在‘天梯’脚下看一眼,就知道修这段长城有多么艰难。
司马台的由来这段长城临近司马台村,所以习惯上被称为司马台长城,这是从明代沿用下来的名字。那么,司马台这个名字源于何处呢?传说与罗家坟有着密切的关系。
罗家坟,据当地人讲是隋、唐时期罗艺及后人的墓场。老人们回忆:在‘罗家坟’正南的山谷架有‘罗家桥’,为石砌拱桥,可以通马车(现在两侧桥头有遗迹可寻)。传说,‘罗家桥’除为通车走路外,主要是连接山脉断谷,以续通‘龙身’。罗家祖坟(罗艺)的靠背是高约一丈,宽十余丈的磨砖砌成的砖雕龙凤墙壁,正南两侧为左右厢房,供守墓人居住。五六十年代,司马台村平整土地时石碑已碎成几块。后来被埋在了地下。但有人还清楚地记得碑头上写着‘罗祖追恩碑’五个大字,其碑文内容繁杂无人能记起。这儿周围垒砌坝阶所用的石条,大多取于‘罗家坟’。‘罗家坟’的砖木料也被拆分得所剩无几。在它西南不远处还发现了深一米余的磨砖的砖灰场。
据传,唐初罗艺被斩,葬于此地。其部下王司马(罗艺所提拔的官吏)看破世道,甘愿为罗家世代守墓,一则为躲避乱世,二则以此报答罗艺知遇之恩。当时,罗家趋于衰败,王司马能主动为罗家守墓,罗艺家人深受感动,并许诺这里罗家所属的土地为王司马世代所用,只要罗家不败落,王司马及其后代永享‘司马’俸禄。此后,王司马世代生存在此地,一直守护着‘罗家坟’。并种了许多地,栽植了大片的果林,日子过得清闲舒适。这里真正叫‘司马台’是在王司马死后,其子孙逐渐厌烦周边的人管这地儿总叫什么‘罗家坟’‘罗家墓’的,便找机会和罗家后裔商量,以祭奠祖先和慰籍世代守墓之辛劳为由,将此地起名为‘司马台’。
老人们议论,现在司马台村部分王氏家族便是罗家守墓的后人,其手中还有祖遗的地契,但现在这地契在谁手上、在哪儿放着,没有人知道。
这个故事可信不可信还有待考察、证实。但有意思的是,罗家坟离现在的明长城不足千米,罗家坟及其河对面(现在的司马台二队和倪家北沟)的大面积土地均是黄土,却不见有明代砖窑和取土的迹象,让人煞是费解。所以当地传闻,到明朝,罗家或王家的势力还很大,连朝廷也不想与其作对,修城时就没在此地建窑取土。司马台这个名字也就世代沿用,直至现在。
门票价格
序 号
旅 游 项 目
票 价(元/人)
01
门票
40
02
索道
单程
30
03
全程(往返)
50
04
登城快车
单程
20
05
全程(往返)
30
06
滑索+游船
35
07
游船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