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飞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

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CEO,循着正常的求学、工作路径,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做起,到设立几十家公司,创办50多种杂志……从员工到老板,从暗无天日的亏损到拨云见日,最终,在媒体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本书就是他从员工做到老板的成长心得。

经历:

何飞鹏,台湾资深杂志出版人。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现任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出版集团副董事长。

何飞鹏曾任职于台湾《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卓越》等媒体。1987年,他毅然离开了从事多年的新闻事业,与台湾著名跨媒体工作者、城市观察家詹宏志等人联合创办了财经时事杂志《商业周刊》,从此成就了他在出版事业上的每一个阶段。1997年,何飞鹏因他在出版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赢得了金石堂连锁书店颁发的“出版风云人物”奖。

《商业周刊》成功营运后,何飞鹏与伙伴随后又成立了商业周刊出版公司,出版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读物和销售量惊人的畅销书,如《一九九五闰八月》等,其中《李敖回忆录》等书更是一出版就跻身畅销书排行榜。

1997年,商周、麦田、猫头鹰3家出版社合并成立“城邦”出版集团。2001年及2003年,香港富豪李嘉诚的TOM集团先后两次投资及收购城邦集团,成为城邦最大的股东,持股比例为83%。

何飞鹏认为,出版人的任务就是用知识改变世人;从事出版事业,长期下来有如从事一场无言的革命。谈到“好书”这个字眼,何飞鹏十分不以为然。他认为,所谓“好书”代表的是知识分子或是文化人的看法,并不一定能代表一般读者的立场。从事出版业这么多年,何飞鹏不认为自己该引导读者读好书,出版人应该扮演照顾读者需求的角色。 出版人就像传教士,而不是知识控制者。出版社一定要了解读者的逻辑,再按照他们的逻辑沟通,出版人心中应该无我,设想读者的需求,也即是按照市场需求供应,至于书的内容好坏则让读者去判断。

出版人除了理想之外,同时还要兼顾市场。就是实现自己想出版的书外,还要想着读者想读的书这个“市场”。他认为,如果能够平衡两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意味着出版社能够生存得越久。为了求取生存,出版社不能无视经济意义,那是公司维持生存的支柱。但是,经营出版事业还应有其社会意义,两者之间是可以共存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