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1914年6月15日,安德罗波夫出生在沙俄斯塔夫罗波尔州古纳·兹卡耶车站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阿塞拜疆的穆斯林。

1930年至1936年,先后做过工人、电报员、电影放映员和水手等工作。
1936年,在水运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雷宾斯克一家造船厂工作,任苏联共青团组织委员。
1937年,任苏联共青团雅罗斯拉夫州州委书记。
1938年,任该州团委第一书记。
1939年,他在25岁时加入苏联共产党。
1940年,当选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团中央第一书记。苏德战争初期,安德罗波夫参加了卡累利阿游击队。
1944年,苏联红军解放彼得罗扎沃茨克之后,他被任命为彼得罗扎沃茨克市党委第二书记。同时期,他在市里的一所国立高等学校学习。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安德罗波夫当选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党中央第二书记。
1950年至1951年,任第三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1951年至1953年,调到莫斯科中央机关工作,先后担任苏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检查员和苏共中央第一处处长,同时进入莫斯科高级党校学习。
1953年至1957年,调任苏联外交部第四欧洲司,工作范围为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相关事务,后被派往苏联驻匈牙利使馆任公使衔参赞。
1954年,任苏联驻匈牙利特命全权大使。
1956年,安德罗波夫成功解决匈牙利事件。
1957年,被召回莫斯科,任命为苏共中央联络部部长,主管社会主义国家相关事务,曾多次跟随赫鲁晓夫出访东欧国家并参加他们的党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下台后,又多次陪同勃列日涅夫出访和参加东欧国家的党代表大会。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起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
1962年至1967年,任苏共中央书记。
1962年3月起,连续当选为第六至十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1967年,安德罗波夫被免去苏共中央书记职务,接替谢米怡斯内伊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同时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73年4月,升为苏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
1976年,获大将军衔(相当于军兵种元帅)。
1982年5月,重新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
1982年11月,接任苏共总书记。
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长期肾病而病逝,终年70岁。
个人荣誉

由于安德罗波夫为苏共和苏维埃国家作出了贡献,他曾多次受到嘉奖。
1974年,在他60岁生日时被授与“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第三枚列宁勋章和“锤子与镰刀”金质奖章。
1979年,获得第四枚列宁勋章。
1960年代至1970年代,获劳动红旗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和红旗勋章。
1978年,他曾获“苏联军队60年”典礼奖章和蒙古苏赫·巴托尔勋章。
执政方略在国内问题上,安德罗波夫主张“集体领导”,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有“有条不紊的国家机器”。他强调苏联社会应当是“有高度的组织性的社会”,要对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事情“采取不妥协的态度”。为此安德罗波夫发起了反对贪污腐化和低效率的运动,狠狠打击了贪污受贿行为;狠抓了职工的劳动纪律,整顿了社会秩序。
经济上进行体制改革试验,工业部门给予工厂管理人员更多的权力,放松中央政府机构的控制。他还决定加强意识形态斗争,努力寻找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形式。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继续执行勃列日涅夫时所推行的基本政策,但比较谨慎、克制,不主动挑起事端。行动较为收敛。因忙于内部事务,对外战略方针没有大的变化和调整。
在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和发展中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由于各国具体条件和起点不同,因此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多样的”;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不能“互相模仿”。“一体化的需求”同各国的利益之间“会产生矛盾”。认为过去把社会主义国家看成整齐划一,处处一致是错误的。他的这些观点比勃列日涅夫时期强调各国必须遵循所谓“共同规律”和各国主权“有限”的观点相比,是个重大变化。
在中苏关系方面,安德罗波夫也基本上继承了勃列日涅夫生前表示要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方针,但实际上并没有为消除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而采取实质性步骤。安德罗波夫对中国问题比较熟悉,先后四次来中国,其中包括1959年陪同赫鲁晓夫来华访问,1963年率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访越路过中国,以及1965年随同柯西金赴越南访问路过中国。他曾参加1963年7月和1964年11月的中苏两党会谈。安德罗波夫执政期间主张“改善苏中关系”,“恢复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
人物评价安德罗波夫作为苏联安全工作领导人升任为苏共党的最高领导人,这在苏联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就享有“一个现代的有专业知识的、机智灵活的干部”的名声。他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有教养的、具有学者风度的形象。他在任克格勃主席十五年中,强化了克格勃组织,建立了一个较稳固的权力基础。他倾向于反对个人崇拜,尽量避开礼仪性活动。

安德罗波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有评论认为他的改革思路跟中国邓小平的相当类似,如果他的身体状况更好一些,苏联可能走上与中国相类似的改革道路,但由于健康原因安德罗波夫没有能继续下去。
人物逸事个人爱好
安德罗波夫兴趣广泛,有着多方面的爱好,从现代爵士音乐到美国小说他都很感兴趣。[1]
健康状况
安德罗波夫有相当多的健康问题:30岁时,他得了糖尿病,52岁那年心脏病发作,还有慢性关节炎以及因沙门氏菌病和流感引起的严重后遗症。然而,对于他的病情,外界知之甚少。这不仅是由于克格勃医生保密工作出色,而且安德罗波夫的工作能力确实让人惊讶,他经常几天不休息,在家中工作一直深夜并仔细批阅各种文件。安德罗波夫的爱好追求也要比他的前几任高雅得多:俄罗斯古典音乐、现代绘画艺术和美国侦探小说。然而,高雅的爱好确挡不住安德罗波夫身体状况的恶化。1983年春,他得了严重的关节麻木征,身上不得不装上关节器械装置。9月的寒冬迫使安德罗波夫住进了医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那里。在随后近5个月时间里,安德罗波夫在病床上领导着国家,并成功地给外界造成了一个他即将康复的印象。虽然他得靠警卫员帮他翻文件和书,但安德罗波夫在医院里仍象往常一样处理着各种文件并阅读最新的文学杂志,他的独特记忆力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有一次,一位医生发现安德罗波夫正在阅读一本小说。安德罗波夫告诉好奇的医生:“打开这本书的任何一页并读出最前面几句,我就能够背出句子中的其余部分。”然而,医疗设施并没有最终挽救他的生命: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在医院去世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