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掼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2][3]

据有关史料和文物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到了清代始称“官跤”、“掼跤”,设有善扑营,清末中国跤术已达到较高水平。满清被推翻后,结束了官办善扑营的历史。威震善扑营的“官腿”头扑户瑞五爷和宛八爷(宛永顺)在天桥红庙(金钟庙的下院)开设跤馆,收弟子朱六、魏德海、李连峰、沈友三、满广田、宝善林、孙宝才、何生等人,从此,食俸禄的“官跤”融入了民间,统称为“掼跤”。

自廿世纪20年代宛八爷的徒弟宝善林(1900—1965年)在北京天桥设跤场,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掼跤艺术:它以灵活多变、体型优美、解说幽默、文武结合加中幡的独特摔跤艺术模式,曾活跃于民国晚期和建国初期。之后又将此技法传给傅顺录、陈金泉、马贵宝、徐茂、石珍。其中还有获得国家体委授予的“运动健将”称号。傅顺录——掼跤加中幡的唯一传人,将全部绝活又传给其子傅文友和傅文刚。傅文刚在北京宣武区文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了“北京傅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使掼跤加中幡的传统技艺得到了挽救与发扬。

掼跤技术的练法强调三盘;在技法上强调大绊子36、小绊子多如牛毛;演出形式多样:量活(现挂)、灌口、“包袱”不断,说话风趣幽默;比赛规则:每场必满三跤,三局两胜制。

天桥掼跤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民俗、艺术、体育、文化、社会、历史等价值,而且与中幡相结合,展示了中国民间独特摔跤艺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